過早進入演藝圈是損失了童年,還是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當「準星爸星媽」帶著孩子參加童星主角徵選,人龍從一樓排到三樓,其中還包括一個五個月大的嬰兒時,有沒有聽懂他們的童言童語?
知名作家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雖有人同意,持反對票者也不少,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總擔心童星之路走不長遠,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狀元,「戲子」畢竟還是巔覆傳統而最讓老一代擔心的行業。收入不穩定、演藝壽命不長,眼前的娛樂生態的確如此。
培訓帶來希望
娛樂經紀人林桐城指出,所謂出名,這個名,多半要沾著星光,士農工商等傳統行業領域有限,大眾媒體的傳播力量顧不到這一塊,以致於功易成,名難就,張愛玲所提的「出名要趁早」指的應是在演藝圈闖蕩出來的名。而在現今開放的社會,市場應有可為,香港資深藝人薛家燕童星出身,目前不就以自身經驗來開辦童星搖籃學校「家燕媽媽藝術中心」嗎?培養出的「童星幫」包括何錫永和、陳靖琳及Jacky仔等,在螢光幕上相當活躍。
「星媽常遭批評,認為她們把小孩當搖錢樹,過早進入演藝圈即是損失了童年。」林桐城卻不這麼想,「如果某一方面特別有天分的,就打開這條路吧。前提是一定要把書念好,不要離開學校。」他確定,「培訓讓小朋友變得開心、樂觀又有信心,將來做不做藝人倒在其次,現階段充滿希望。」
都是大人在說
加入培訓就開心、樂觀嗎?崇光女中教師廖得志卻認為,那是大人自己在說,五歲小童星小小彬爆紅後卻遭社會局介入調查童星工作狀況原因就是如此。大人發言壓過童星的童言童語,等他們長大懂得表達了再說出往事,才知到進入娛樂圈加究竟是不是傷害。
廖得志說,小小彬大量曝光雖引發社會廣泛議論,但並未讓一堆「準星爸星媽」打退堂鼓,三立電視台即將開拍的新偶像劇「倪亞達」童星主角徵選,現場竟擠進一千多位報名的童星與爸媽,人龍從一樓排到三樓,其中還有一個五個月大的嬰兒。這個圓星夢的現象看在廖得志眼裡,來自大人的推波助瀾,「小朋友是被動的,能說會唱,表現出天分的孩子的確不少,然而國小還沒畢業就自己立下志願去演戲,那就微乎其微,多半是大人給孩子訂方向,兩邊沒異議就一同去試鏡,開始喬通告,」他的意思是說,孩子未成年,那來主見?那可能想這麼多?頂多是不愛讀書上課,也可能看電視做點模仿,還觸及不到成人的複雜思路。
表演未必影響學業
廖得志說,如果要孩子二選一,你想做功課還是看電視,答案很快也很明確,但如果是出這樣的問卷調查─你要讀書還是演戲?他不相信未成年的小朋友會立即選後者:「還不是大人想當經紀人,想讓孩子。」他說,「大人是懂得一些分寸與原則,比如說不影響他們的學業,只是,說不影響,不可能,只有程度有大小不同。」
什麼樣的童年才對後半生具有影響力,廖得志認為並無絕對標準,像自己就是光腳板上學的窮孩子,久埋陰鬱中而極少歡笑,回憶起來,都是坎坷,曾經認定自己是同班同學最悽慘的,「沒想到中年以後非常富足,回頭去看,十分感謝過往的不足,若非如此,我無法擁有奮鬥後的收成。」
照這邏輯來推想,廖得志認為,有歡笑童年並不能保證成年後發展順遂,醉心表演也未必影響學業。長榮大學翻譯系學生曹雅雯最近參加電視歌唱選秀連闖二十關獲得優勝,台大植物系劉明章舞蹈大賽奪魁,處處證明好學生也有表演天分,能兼顧課業,讓父母以他們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