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年除夕前,母親不管再忙再累,一定擱下身邊的農事,準備各式甜鹹年糕、年菜,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那幾天是難得可以好好大吃大喝的日子,最是令人期待。
最愛的應節食品就是年糕了,看母親忙裡忙外、大鍋小鍋盡出,洗米、泡水、榨汁、輾壓、加料,小幫手就是去雜貨店買香蕉水、紅砂糖、小蝦米乾等佐料,取來屋簷下的紅蔥頭,洗淨切細片,大土灶起火添柴看顧,缺什麼再跑腿去買,年前幾天,廚房是巧手母親的工作場所,也是小幫手大展身手的遊樂場,手裡忙著增減灶火柴草,眼睛盯著媽媽的一舉一動,隨時有口令就要趕快有動作,隨著香味飄溢,嘴裡不時吞嚥口水。
兩、三天的忙碌總算有了成果,大大小小的年糕出列,這是祭祖的、這是敬神的、這是初二頭牙的、這是初四接神的、這是初九天公生拜拜用的、還有元宵節的,怎麼都標明了用途?怎麼沒有犒賞五臟廟的啊?當然沒忘記,一碗又一碗加了四季豆、些許肉燥、蔥頭、蝦米乾、碎香菇的美味鹹年糕,就是那幾天辛苦的代價。
每年蒸年糕時,村裡活動中心的擴音器一定沒閒過,幾乎到了午後,就火急地傳出廣播,某某人家的屋前或屋後空地著火了,拜託村民幫忙救火。鄉下地方四處都有稻草堆積,每年年關一到,雖有宣導防火措施,但就是有些人家疏忽,鄉親也司空見慣,一方面忙著準備年貨,另方面得隨時待命,攜家帶眷當救火英雄去,往往是消防車到現場時,火勢已被全村村民控制住。年年上演的畫面;起火、救火、滅火,人聲鼎沸亂成一團,慶幸均是未釀成災的小插曲,也將村民的膽子及團結合作,訓練得駕輕就熟,或許這也是鄉下人既可愛又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模式,回味起來,不由得打從心底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