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川總主教:信仰圓滿自己與他人人生 覺培法師:宗教使人找到生命方向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宗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無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很難將宗教自生活中完全抽離。然而,你是否思索過自己需要信仰嗎?放眼今日社會,宗教信仰錯誤的人比比皆是,究竟我們要的信仰又是什麼?
本周《轉念看世間》專題將以信仰為探討主題,並邀請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為讀者解答宗教相關疑問。
人生在世,是否需要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是否才能圓滿?
洪山川總主教:「好」的英文是「Good」,其中三個字母「God」,代表上帝,若拿掉,那麼「Good」將瞬間變成「0」(零),人生也將失去目標與意義。
人的天性是自私且貪婪的,所以需宗教倫理的薰陶與教育,讓人從利己轉向利他,學習愛身邊的兄弟姊妹,愛大地萬物,來榮耀天上的父,且圓滿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覺培法師:如果所選擇的信仰,能讓自己向上、向善,又能開發自身道德光明的本性,信仰是有其必要的,並作為人生心靈的依歸。
信仰須深入對宗教內容的了解,佛教不贊成盲從,而是鼓勵聽聞道理後要觀察與思惟,且還要從生活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以應證佛法的教育。同樣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起伏不安,充滿畏懼;有了信仰,面對的態度自然就能豁達、歡喜且自在。
同時信仰兩個,或數個以上宗教可行嗎?若面對宗教間教義有所衝突時,該如何尋求正解?
洪山川總主教:宗教不似保險,買愈多保障就愈高;對於其他的宗教要保持尊重且包容的態度,但自身的信仰講求忠貞不二的態度,正如《聖經》中所強調的:「沒有一個家僕能事奉兩個主人,正如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因此,宗教的選擇也是秉持同樣的態度。
每個宗教的教義不同,自然對事理的解釋有其差異,但若能整合性地接納一個宗教的教義與觀念,縱使面對宗教間解釋上的歧見,心中已藉由宗教訓練養成的天理良心,將會指引自己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
覺培法師:切莫將信仰變成負擔,抱持信教才有保祐,不信或多信就會遭到天譴,若是如此,信仰就失去了意義。
剛開始,人們可能想了解而接觸多個宗教,或參加不同的宗教來尋找生命答案,但就宗教信仰層次來說,一旦決定自己未來心靈的依止處,恐怕最後就得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跟隨的指導教授了。
在聆聽不同教義時,可能會有其不同的詮釋,自己最好先作保留、多作思考,不要妄加批評。最重要的是,要自問是否因信仰而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人生,或找到生命的方向。
信仰宗教後,是否會失去原本的自我?宗教信仰與自主性能並行不悖嗎?
洪山川總主教:首先要自問原本的自我值得保留嗎?信仰宗教後,不但能讓一個人戒除天生不良習性,且人生能朝向更完美前進,實無須罣礙諸如此類阻擾自己前進、向上的質疑。信仰後的人生並非無路可退,而是有不斷檢討與修正的空間,最終朝向神的境界逐步邁進!
覺培法師:星雲大師說:「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不如正信。」正信是最為上等的信仰,迷信者多半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人則相信「抬頭三尺有神明」,不敢做壞事,無奈許多人連此觀念都沒有。若信仰失去作自己主人的能力,讓命運掌握在不可知的手上,失去判斷對錯的能力,如此信仰不如不信。
佛教不只要人作得了主,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凡事往心地的「因」去修,不要在「果」上求;想要財富、健康、智慧、人緣、平安,這些因緣得靠自己去培養,信仰怎麼能沒有自主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