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微風搖晃著綠樹,光影映照著紅磚,冬陽高照的午後,總能看見許多台南人在台灣文學館前漫步。身為全國第一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的「台灣文學館」,不但是走過百年歷史的「活古蹟」,更是文人雅士挖掘文學寶藏的「好所在」,古意盎然的人文氛圍常讓造訪者流連忘返。
「這裡不只記載文學,也承載歷史,融合藝術與建築之美」文學館導覽員杜宜昌表示,台灣文學館主建築建於一九一六年,在日據時期是台南州廳,建築風格融合英、法、希臘等西洋歷史式樣,出自日本知名設計師森山松之助之手,相關作品還包括大家熟悉的台灣總統府、監察院等建築。
為打造台灣文學館,相關單位除了從一九九七年進行古蹟修復外,更多方收集台灣文學作家原創手稿,歷經長時間籌備,終於在二○○三年十月十七日開館,透過文學與建築的結合,讓文學館成為「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杜宜昌說,台灣文學館以展示台灣文學及文物為主,並定期舉辦文學研討會、藝文講座,除蒐集珍貴的台灣文學史料與作家文物外,也是台灣文學作品典藏、應用與研究的重鎮。
台灣文學從何而來?杜宜昌表示,一般人總認為台灣文學只限於文字,其實範疇廣泛,含括音樂、影像與歷史,文學精神源自創作者對土地與人民的愛與關懷,累積於日常生活的點滴蘊釀。就像從早年農村社會少不了的「牛」,就被許多台灣文學作家拿來作為寫作主體,從中發揚在地人像牛耕一樣埋頭苦幹的打拚精神。
台灣文學館平日除有陳述台灣文學歷史與作家手稿的常設展外,也規畫年度特展,像是目前正在展出的「穿越林間聽海音」特展,就是以台灣早年重要的純文學推手林海音為主軸,透過創作軌跡帶領大家回到單純又美好的年代,展至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