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結交愛人,莫交怨憎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法句經》
據說佛陀在世時,曾有一家人一起出家,在寺院裡,他們毫無顧忌地像以前一樣,過著家人般的生活,最終完全忘了自己是個已出家的修行人。他們不僅失去修行人應有的威儀,還經常違反僧團戒律,引來其他同修的批評。事情傳到佛陀耳中,佛陀為警惕這一家人,遂宣說以上偈頌。真正的出家修行人應是已揮別心愛之人、離開家庭者。既然連心愛的人都擺脫了,那又何必再與人交惡呢?
檢視日常生活的經驗,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愛」、「憎」的根源是一樣的。由於愛得太深,一旦不能隨心所欲或出現令人失落、遺憾的事情時,感情就會漸化為怨憎。對原本就沒有愛意的人而言,既不會產生失落感,也沒有殷切盼望的期待。然而,心存愛念的人就不同了,由於心中有所期待,因此也會出現失落感。失落、遺憾的感覺若再加深,無形中會變成怨憎的感情。
佛陀在世時,有個富豪因自己的獨子去世,而每時每刻都在悲痛的煎熬中度過。佛陀對此哀憐,於是親自到富豪家中說法,為他開示世間虛像的道理。生是虛像,死亦如此,但人們卻為新生命的誕生而祝賀,為死亡而感到悲痛。只有覺悟「有生必有死」這一真理的人才能拋棄虛像,過上「真實」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感情隨自己注視的對方而動搖,愛恨交織,那自己的人生不僅會變得輕浮飄搖,也很不真實。如果電視劇裡的虛構故事就是現實中的人生,那我們應將之視為真正的導師,用來檢視自己的人生、觀察自己內心。與其陷入幻象而浪費時間,還不如把它當作是調御自身的修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