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行政院長吳敦義宣示,為了提升國內人才素質,未來考慮每年送三百名各領域精英,到國外頂尖大學深造,每人補助一百至一百五十萬元。

吳揆的構想固然不錯,透過政府補貼,讓人才有機會到世界頂尖機構學習、進修,只是,如果一年經費需三至四億五千萬元,不知政府支出了錢,要用什麼具體的辦法評估成效?
而且,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可拿到獎學金出國,然而,公費留學辦法只規定必須念到學位,否則要賠償公費,卻沒有完成學業後回饋國家的規定,這些精英如果留在外國工作,豈不楚材晉用?比起中國大陸的公費留學政策,規定學生畢業後必須返國服務,台灣等於是變相拿納稅人的錢,補貼優秀人才出國念書,成就個人卻不用回饋社會。
吳揆的計畫,不知是否只有學院人士,還是包括各行業的精英?更不知遴選辦法為何?最重要的是,國家花錢投資個人,究竟該怎麼回饋?
我認為,政府可參考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的作法,補助金開放以計畫投稿申請,再委請專家評選,深造後必須繳交一份足以出版的作品,內容必須和出國所深造的專業有關,一來可以監督深造者是否認真履行計畫,二來可透過寫作出版計畫,將各領域最新的專門知識文字化,回饋國內各產業界。
當然這僅是舉例,我想說的是,人才獎勵與補貼政策必須有相應的回饋機制,不能只有享權利而不盡義務。
而且,我對政府寧願砸大錢把人才往外國送,還是有些遺憾。人才出國深造,固然可成就個別人才再進階,但人才所處的產業環境,不是每年送幾個人出國進修,就能有重大變革,一個產業興旺與否,人才固然重要,最根本的還是發展產業的平台(機制)是否健全。
舉例來說,台灣有很多棒球好手去美國打大聯盟,卻不願在台灣打職棒,除了薪資,健全的人才培養體制也是原因,這就像台灣的學術精英非得出國,才可能拿到頂尖學術研究成果般,在世界殿堂發光發熱的台灣之光們,都是被外國的制度磨亮,那些平台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所以,砸大錢送人才出國進修,很可能讓台灣必須繼續接受先進國家發達產業的接濟,除非人才深造計畫有發展產業平台的打算,否則若養成慣性,就只能不斷送人才出國,自己卻沒辦法培養夠水準的人才,最終還是不利整體產業發展,只是拿人民的錢成就少數人。
羽盷(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