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彬遺傳了小彬彬的演戲細胞,許多人愛看,卻又質疑他父母的作為;慈善形象主持人的獨子涉案,大家尊敬他平日在菩提道上的用心之餘,又要說:「怎麼自己的孩子都沒管好?」因為古有明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看到新聞與輿論,我在想「然後呢?」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視野,是否可延長或加寬?
童星的崛起讓社會顯得可愛,其實小時表演靠天分,長大若想立足演藝圈,靠的是創意與實力,童星是否有愉快的童年、是否被物化?他的父母最知道,只要動機良善,外人無緣置喙,所以,應注意的是如何增進他的知能學習、人際關係等,否則內涵不足,勢將被淘汰。
至於主持人的獨子,其實各人造業各人擔,遇善緣則結善果,遇惡緣則結惡果,不遇緣則難發,孩子的行為也不見得完全是父母的責任,但不要對孩子加諸太多壓力。
筆者曾輔導一名沒鬥志,甚至毫無學習意願的高中生,他常講的話是:「然後呢?我能比他們強嗎?」意思是如果他拚命念書,如父母所願念名校,未來有好的社經地位,又如何?甚至說:「然後長大結婚,再生個像我一樣不快樂的孩子嗎?」
所以慈善主持人的獨子,在父親得到金鐘獎後曾說:「當你的孩子,壓力很大。」我相信現代許多有成就的父母,很難管教孩子,因為自己的成長歷程「由無到有」,是優壓(正向壓力),而孩子則是「甚麼都有了」的無壓,最怕的是反成了劣壓(負向壓力),所以,可以解讀在有名望的父母前,要成為「揚名彰顯父母」的孩子,是多麼的難。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大家在質疑、批評前,如果常想「然後呢?」則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視野就可延長或加寬。
林月鳳(苗縣竹南/高職輔導室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