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矚目的新聞,是電視主持人陳凱倫讀高中的兒子,涉入校園黑幫案,聲押獲准,陳凱倫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道歉,與妻子聲淚俱下,認為是自己太忙,對孩子疏於了解關心,加上孩子太單純、善良,誤交壞朋友,才誤入歧途。
身為父親的陳凱倫,難過之情可體恤,但筆者對他的說法,卻無法苟同。
首先,誤交壞朋友的說法,是父母主觀情感的一廂情願想法,並無客觀證據支持,而且在把孩子犯錯的責任推給壞朋友時,是否有思考,孩子可不可能也是個「壞朋友」?
不少父母直到孩子惹出大麻煩,才知道孩子在家裡和在外面的作為,有相當大落差,而且父母也許是為了逃避自責的心情,會出現推卸責任的態度,「壞朋友論」是最常掛在嘴巴的說法。
但我認為,「壞朋友論」是最糟糕的藉口。的確,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被環境和同儕影響,而且影響力比父母、媒體都大,然而,人擁有自由意識可思考與作決定,如果不選擇進入那個環境,恐怕也交不到「壞朋友」,所以父母應該深思,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不會誤交「壞朋友」,而自己的孩子卻交了?
此外,若從媒體披露的陳凱倫孩子的平日作為,從花錢態度、言行舉止,到曠課頻繁,客觀證據似乎都無法證明陳凱倫「孩子乖巧又善良」的說法。
台灣的青少年問題、毒品、黑道進入校園已不是新聞,媒體每天都有青少年聚眾圍毆、打人或飆車等社會新聞,只是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公眾人物,不需要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道歉,但恐怕他們也不相信自己孩子會學壞,相信是被別人帶壞的。
這件事件反映了台灣中產階及父母相信自己孩子的心態,但事實是,許多父母忙於工作,一年能和孩子吃飯談天的機會屈指可數,怎能清楚孩子的狀況?
目前社會太過追求成功(名利),成年人花了太多時間在事業(別以為投身公益事業,就不是追求成就,只是追求另一種成就),忽略關心家人與孩子,只要孩子稍微扮演一下乖巧的形象,或扮演不愛理睬父母的叛逆少年,父母就天真的以為孩子沒問題,而不再深究,等到爆發問題後才驚慌失措。
我相信陳凱倫的孩子曾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問題是,那是過去式,而非現在進行式,如果父母只因自己的公眾人物形象,及無法承受真相的殘酷,而以「孩子沒有錯,都是別人、環境的錯」為預設立場,恐怕很難幫助孩子走出問題。
國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