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做了十五年的長期追蹤,發現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孩子,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六小時的孩子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
翔翔:「爸爸,媽媽在嗎?」爸爸:「她在洗手間,有什麼事?」翔翔:「我要找媽媽,媽媽在嗎?」翔翔的爸爸開始大吼:「我說了,你媽媽在洗手間,是不是又忘記帶功課去學校了?」這時候,在洗手間聽到吼叫聲的媽媽,趕緊跑出來,一手接過電話,問孩子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翔翔忘了學校老師調課的事,只好請媽媽幫忙,把他完成的國語作業寄到老師的信箱。當媽媽處理完翔翔的功課後,回過頭詢問爸爸:「為什麼你剛剛要對兒子這麼兇呢?」爸爸說:「我問他,他又不說什麼事,只說要找妳。」翔翔的媽媽這才緩緩的說:「因為他知道你不會幫他,只會罵他。」……
這是朋友家中發生的真實案例。從小,翔翔的爸爸在他心目中,就是一個讓他既尊敬卻又害怕接近的角色。小時候,爸爸工作的時間很長,三天兩頭就需要到外地出差,陪伴翔翔的時間非常有限;加上傳統父親對兒子的期待,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於翔翔的要求與苛責,總比關懷、擁抱來得多,也讓翔翔對於爸爸,總有莫名的生疏與距離感。
心理學家認為,父親是孩子情緒的最佳依靠與安慰。許多人都記得,小時候被外人欺負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回去跟我爸爸說。」那時候的爸爸,就像「大山」一般被孩子依賴;翔翔也很愛爸爸,在他的心目中,爸爸有著崇高的地位,有些事只可跟爸爸說,而不願與媽媽提起,因此,我寧可認為翔翔與爸爸之間,只是少了一些良性的溝通與信任。
自古以來,父子之間原本就牽繫著複雜的心理情結。網路上有一項數據說:有30%的男性不跟父親說話;有30%的男性跟父親的關係好像刺蝟相對;另外有30%的男性想做好兒子,但和父親的對話只是話話家常,只有不到10%的男性可以做父親的朋友,而且把父親當做一個情感上的有力支援。
就孩子的學習發展上來解釋的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所造成的。
一般來說,孩子生活、學習等大小事物,大多仍是媽媽的工作,孩子與媽媽長時間相處下,已培養出一定的默契與信任;相對的,若把照顧者的角色換成爸爸,而爸爸也跟媽媽一樣,有耐心且徹底的執行這些照顧孩子的工作,相信父子間的關係,一定也會有所不同。
美國耶魯大學做了十五年的長期追蹤,發現父親的許多特質,深深影響孩子;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孩子,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六小時的孩子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
敬愛的爸爸們,放下您們的身段吧!不要再以工作忙、沒時間為藉口,堅持每天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吃飯、一起遊戲、一起閱讀,主動與孩子溝通,問問孩子的心情和學習情況,父子親情必能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