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海地發生強震滿一周,連日來經由媒體報導,慘狀令人怵目驚心,預估罹難者將超過二十萬人。
地震是無情天災,是人類生活於地球上必有的地殼變動風險,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並非完全無法防範的天災,世界上擁有各種先進的耐震、防震建築工法,可大大降低地震的災害,無奈的是,海地的社會、經貿結構在地震來襲前早已摧枯拉朽,人民因為糧荒只能以泥餅果腹,地震不過是壓垮海地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洲第一個非洲裔主政的國家海地,原本並不窮困,上世紀八○年代前,糧食自給自足,雖不若發達國家般富庶,是中美洲少見的富裕社會;但臨近的美國,認為海地過於保護主義(關稅高達百分之五十),要求「國際貨幣組織」(IMF)介入,短短數年內海地的關稅大幅下降到百分之三,以農業為主的海地,無法承受世界各國產品的攻擊,經濟制度崩解。
而美國又授意IMF幫助海地進行後來惡名昭彰的結構性調整,大舉借款給海地,造成海地負債更惡化,基礎建設所需經費全都挪用償還外債,加上美國屢次插手海地內政,甚至出兵海地,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結構危在旦夕。
此次地震,不過是把已陷入人間煉獄的海地,推往地獄深淵,而那隻手不是地震,而是隨時干預的山姆大叔,名為幫助海地開放市場,進軍國際,實際上卻是搞垮海地經濟命脈,使數百萬人民陷入民不聊生,造成社會運轉困難,人民窮困程度世界數一數二。
最令人遺憾的是,海地大地震後,美國一方面對媒體說絕對不會不管,一方面卻霸占海地的空港,護送美國人離境,耽誤國際救援團隊進入,作為實在令人髮指,若不是大地震,世人恐怕還被蒙在鼓裡,原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竟然以如此手段蹂躪自己的鄰居。
海地的處境是面鏡子,台灣應得到「人禍甚於天災」的啟示,政治、經濟及社會安定,才是人民幸福所繫。
大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