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死於治療的副作用。」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方俊凱表示,如果有治癒的機會,醫護人員與患者都會盡力嘗試,然而不少人即使治癒機會不大,仍想奮力一搏,但治療本身常常是兩面刃,可能打敗病魔、也可能讓自己傷得更重。
「放棄急救」是安寧療護的最後階段,方俊凱認為,應該從診斷出有威脅生命的疾病起,隨著病程轉變而及早進入安寧療護,透過緩解症狀的療護方式,避免患者疼痛、過度喘氣或是感染,臨床上發現,患者可能生活品質變好,促使免疫力也提升了,存活的時間反而比預期還久。
他遇過一名三十多歲的腦癌患者,由於化療、電療都無效,後來轉到馬偕醫院進行安寧療護,症狀穩定後就出院了,之後除了有時腦壓增高,而必須回來接受治療,他平時還是照樣過生活,最後整整活了三年才往生。
另一名原本就有多年失智症的老婦人,後來罹患了乳癌,評估治癒機會不高,家人一開始就接受安寧療護,但是不想讓她長期住院,於是選擇居家安寧的方式,每個月安寧團隊會去訪視,不只是緩解不舒服的症狀、也給他們全家心情的照顧,因此老婦人後來很平靜的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