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休息而非等死 

張雅雯 |2010.01.23
1251觀看次
字級

許多人誤認安寧療護就是等死,被稱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之父、現任雙和醫院副院長的賴允亮指出,社會上有這樣的誤解,來自於不少患者送入安寧病房沒幾天就往生了,來不及替患者做疼痛控制、對家屬做悲傷輔導,似乎成為太平間的前一站,這樣的安寧服務其實失去它的真義。

賴允亮表示,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medicine)從來就沒有死亡的意味,Hospice雖然翻譯為「安寧」,其實本身指的是「中途休息站」,一個人抗病魔如同開在高速公路上,累了需要找休息站暫時歇緩,之後還是可以繼續往前走。

安寧緩和醫療是醫療專科的一種,不過這個觀念比較新穎,至今只有六十年左右的發展歷史,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就安寧緩和醫療下了一個定義:當一個人罹患了會使得生命受威脅的疾病時,應採取預防、治療、緩解的措施,以減輕所有的痛苦。

痛苦來自哪些方面呢?賴允亮指出來自身體上,患者會感覺很累、很痛、沒有食欲;來自心理上的害怕,擔心長久下去,會妻離子散或久病無孝子;來自心靈上,覺得自己不如往昔、活著沒有意義。

所以這個治療一點也不消極,在賴允亮看來,安寧療護是一個與各科一起照顧患者的專科,不一定要到疾病末期才開始進行,因為痛苦的感覺從罹病的早期就開始產生,安寧療護就是在非傷害性的方式下,努力讓患者不累、不痛,進而能再推向治療端;如果盡人事之後的治癒機率不大,也能夠幫助他尊天命,把時間拿來圓夢,珍惜與身邊人的相處,而不是痛苦地拚到生命嘎然中止。

賴允亮表示,從事安寧療護要有「ASK」技巧:A是態度(Attitude),對患者有同理心、同苦心;S是技巧(Skill),比如患者明明還有治療機會卻想放棄,這就是溝通的技巧不夠好所致;K是知識(Knowledge),醫療人員對疾病病程的專業判斷,讓安寧療護能有適當的介入時機。

去年九月起,中央健保局擴大了安寧療護的給付項目,從原本的癌症末期、漸凍人,又擴增了八項疾病別,均是在醫師判斷為不可治癒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患者透過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是出示已簽署的「安寧心願卡」,表達接受緩解性醫療照顧,若到了臨終或沒有生命徵象那刻,不會施行侵入性的插管、電擊等心肺復甦術,可以安詳善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