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衛生署今年一月起實施「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利用電腦系統判讀主訴的病況以及生命徵象值,將病情分為五等級,若是第一級「復甦急救」,必須立即就診、持續評估;若是第五級「非緊急」患者,若不願改由門診就醫,可能需等兩小時。
急診優先就醫也不單以病情嚴重度為標準,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主任陳日昌指出,有些特殊情形,比如性侵受害者、兒虐受害者、自殺者,即使外傷程度未必嚴重,但他們心理狀態較不穩定,急診醫療人員會提前協助這類患者。
衛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過去四級急診檢傷是人為主觀判斷,內容較模糊且籠統,而且發燒、暈眩嘔吐、腹瀉等常見主訴均未列入;新的檢傷標準分類更詳細,主訴分為外傷與非外傷兩大系統,涵蓋九成八的主訴,可以幫助急診醫療人員更精確區分病患的嚴重度,估計國內兩百床以上的醫院,都改採這套系統。
陳日昌表示,急診的原則是「隨到隨看」,但若同一時間湧入大量病患,檢傷分類可讓有限的資源優先處理最危急的患者。此外,新標準特別對每一分級患者,訂出再評估的時間,比如被列為第三級「緊急」的患者,若三十分鐘還無法看到診,護士必須再做一次檢傷評估。
一般來說,出現外傷或心血管的問題來急診,檢傷分類的嚴重程度較高,不過陳日昌表示,即使常擁擠如賣場的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平均第二級患者候診時間為八分鐘、第五級患者僅約十五分鐘,民眾不用擔心等太久。若真的候診時間較長,表示他人的病況危及生命,也建議輕症民眾不一定要湧入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