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珍惜台灣好米 鼓勵米食文化

 |2010.01.12
1866觀看次
字級

國人平均稻米消費量逐年下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為了拚生計,基隆地區有一位碾米廠第二代接班人改採行動米舖計畫,每天開著車在北北基地區的大街小巷走透透,車上有米食常識看板、動畫、多種展示米,他邊走邊推銷米食觀念與介紹米的吃法。這位年輕人不只希望他的行動能增加一般人的米食消費量,也希望能建立對米食的正確觀念,這種從「質」與「量」雙管齊下推廣米食的做法,值得肯定。

台灣的稻米育種實力在亞洲首屈一指,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名聲。不久前,三位農民赴日參加一年一度、由米食鑑定師協會舉辦的日本國產米國際組比賽,三人都抱回獎杯;在也是米食大國的日本能取得如此優良的成績,可見台灣農民種出來的米非常有國際競爭力。

但因飲食西化的影響,國民平均稻米消費量逐年降低,農委會統計,自八十一年以來,國人年平均稻米消耗量減少了十四公斤,目前只有四十八公斤;加上農村人口外流、農地變更、鄉村城市化各種不利農業發展因素,農民成為社會經濟的弱勢者。

為了拚生計,近年有中部農民自行成立稻米公司,自產自銷,免除中間商的剝削。還有很多出外求學、工作的農家子弟也逐漸改變觀念,開始認同農業的重要性而回鄉參與稻米行銷 ;有人以農民老爸為主題,上網畫漫畫,希望藉另類行銷手法,喚起年輕世代重新認識稻米,進而增加米食消費量;有人替良質好米設計精緻包裝,把米從「基本糧食」的定位,提昇到「高級禮品」的地位。

農委會也經常舉辦好米比賽,替消費者建立品質保證,同時也是對用心種好米的農民的肯定。不過,在肯定之外,對這些獲選的好米,農政單位應該繼續協助農民建立有效的行銷管道,才能把獎勵轉化為實質的支持。

上述在日本得獎的一位農民,回國當天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感嘆,現在他們這些老農種田是「種健康的」,讓自己活動筋骨而已。他們也知道在網路時代,網路行銷是不可缺的一環,「但我們怎麼可能會電腦?」老農的心聲,政府的農政單位,應設法給予輔導協助。

農民面臨的另一個威脅,是農地被汙染的危機。台灣工廠林立,各種有害廢棄物排入空氣、河川,進而汙染農地。農民無力對付黑心工廠,需要農委會和環保署合作加強察稽取締。但往往都是媒體報導曝光後,權責單位才有行動。行動消極,不只農民是受害者,也打擊消費者對稻米品質的信心。

農民同時面對的另一大敵是全球氣候變遷,最近南部又鬧水荒,政府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減少農業用水,雖然農委會有補貼,但農地因此面臨經常性休耕,直接影響土地生產力,造成農民損失。

選拔良質米、推廣有機農業、鼓勵創意米食等等,都是協助稻農的策略;但關鍵因素是要喚醒廣大消費者對米食的認識與喜好,才能提高稻米消費。立法院日前才通過文創法,鼓勵民眾增加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對於稻米消費,政府也應該提出更積極的辦法,讓台灣好米不只在國際爭光,也能在國內市場發揚光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