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想觀的第三項「說明含攝的法」,內容是說明九想觀與欲界、色界的關係。
修九想觀時,若於欲界中修,尚屬於五陰中色陰、想陰的範圍,也有少分修身念處的境況,其境界在欲界中,或是在色界中。尚未離欲、還有散亂心的行人,其心境尚在欲界中。假使已離欲的行人,就會到達色界的境界。
九想觀中,若修第一項青瘀到第八項膨脹等八想觀,能通達欲界、初禪或二禪的境界。若修第九項白骨想,能通達欲界、初禪、二禪、四禪的境界。因三禪樂多,故無法作觀。
九想觀的第四項「說明修九想觀的歸趣」。修九想觀有兩種方式:一、假使按照九想的事相來修,能調伏欲界的煩惱,之後,再修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想、盡想),能斷見思惑,以成就羅漢(無學道)。二、善巧修九想觀的同時,也兼修十想,從事入理,成就無學位(羅漢)。
如:行人觀人死時,剛剛還有言談,忽然間就氣絕身亡。身體漸漸膨脹、爛壞分散,形相變異,真是無常!若貪愛此色身,當無常來時,身體轉老、衰壞時,就知是苦。因無常苦,而使身心不得自在,即能感受無我的實相。因此,世間實在沒有值得快樂的事,觀身體也是如此;食物送到嘴裡,與唾液和合,而有味道以流入咽喉,與食物吐出的情形是一樣的,而且,到了腹腔就變成糞穢,即是食不淨想。
以此九種觀想,觀身體的無常變化,念念生滅,即是死想。以此九種觀想,若能厭離世間快樂,且斷除煩惱,就能安穩、沒有痛苦,即是斷想。以此九種觀想,能遮除煩惱,即是離想。以此九種觀想,而厭離世間,了知五蘊身已滅盡,不會再生(不會再投胎的意思),已到達安穩的處所,即是盡想。假使善修九想時,能兼具十想,就能斷見思惑,而進入三乘解脫道。
在《大智度論》中說:「若能善巧修習九想觀,能通身念處門。透過身念處門,能通達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若通達三十七道品,就能進入涅槃,滅除一切憂苦。若是菩薩,雖修九想觀能入涅槃,因憐憫眾生的緣故,而不取證。因菩薩以大悲心,為憐憫一切眾生,修此不淨觀,雖能成就一切法,卻不著一切法。」所以,《大品般若經》說:「九想觀即是菩薩的摩訶衍(大乘法門)。」
(九想觀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