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日前發布「二○一○年國情調查」民調,有九成三三的國人最擔心貧富差距擴大,為歷來新高。
有輿論認為,貧富差距擴大,是因政府不斷釋放利多給富人,像是調降遺產稅、營業稅等,加上房價與各種生活成本不斷飆高導致。
的確,富人減稅造成資本累積的不平等日益嚴重。試想,遺產稅大幅減少後,富人可輕鬆的將財富轉移給下一代,富人下一代的生活,要比一輩子背房貸與各種債務的普羅階級來得優渥。
不過,貧富差距擴大的真正原因,並不只是富人愈富,而是中產階級沒落,成為近貧,與弱勢族群赤貧化。
近年來台灣產業西進與外移,連帶將許多藍領與白領工作外移,卻又無法創造足以消化剩餘人口的替代產業,於是,新的白領階級要不到大陸工作,就是成為非典型勞力(兼差、排班、派遣、約聘等),勞動項目和過去的白領階級一樣,但薪資、福利卻遠不如,也就是說,原本的白領出走台灣,新一代的白領則有向下沉淪的態勢,而藍領工作則大幅萎縮,剩下的也多半由外籍移工來做。
至於原本的中下階層與弱勢族群,直接面臨外籍移工與新白領階級的擠壓,經濟情況更加惡化,只能仰賴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勉強維生。
換句話說,富人階級以全球為半徑大規模開疆闢土、賺取財富時,政府不向他們課稅,以照顧其他階級民眾,反而提出各項減稅優惠,幫助富人累積財富,而勞動市場條件則不斷剝削白領與中下階級貧民,使原本壯大厚實、維持均富重要社會類屬的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甚至向下沉淪,沒有中產階級支撐的社會,貧富日益兩極化。
這種態勢日本最明顯的,富者進出全球市場,貧者淪為打零工,勉強維持溫飽,再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
加上媒體成天追逐社會名流,報導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民眾看著富豪名流一擲千金,再想想自己工作一輩子都賺不到一棟房子,富豪生活價值內化人心,以富豪生活作為評估人生成敗的基準,相對剝奪感加重,貧富差距擴大的感受自然愈來愈強烈。
人在景氣不好時容易仇富,把富人當成骯髒下流的代名詞,雖可發洩不滿,但對解決貧富不均問題卻沒有實質幫助。
想要解決貧富不均問題,除了向富人開刀外,再創厚實的就業市場,把中產階級找回來,讓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成為社會主流價值,再強化保護弱勢的社會安全網,讓大家生活不虞匱乏,人不一心向錢看齊,貧富不均的相對剝奪感被排除後,就不至於如此不安。
國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