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科書由部編本轉為開放審訂本至今,批評聲浪不斷,最近有多位立委提案要求教育部取消一綱多本政策,恢復單一部編本,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一綱多本政策當初也是立法院要求的,如今立委卻要求改回部編本,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怎能如此兒戲。教科書採用審訂本後,遭到許多批評是事實,尤其以高價格及造成版本混亂最為人詬病,但若從另一個角度想,這些不是台灣特有的「考試文化」所造成的嗎?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買參考書的心態,買一種版本不夠,要多買幾個版本才放心,但是多讀幾種版本卻未必對考試有用;說穿了,部編本只是為了學生考試方便,有共同的版本作為考試工具,立足點平等就像是定心丸,可是老師不是教學生不要死讀書嗎?若只是為了考試而死背,卻不能融會貫通,有何意義?
要走回部編本,為何當初要改成審訂本?若說不知道一綱多本會造成這麼多缺失,但改回部編本,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繞了一圈又一圈,問題同樣存在,政策朝令夕改,學生無所適從成為祭品,遑論書商的反彈了。
部編本施行了多年仍不斷遭批評,何況施行不久的審訂本,這些缺點不是不能改善,只是社會不給足夠的時間,讓就看不到改進。台灣已經邁向多元開放的社會,教科書恢復部編本卻無異在走回頭路,回到以前的封閉,教育是百年大業,此過程是緩慢的,社會應該給予時間,不要一遇到問題就想到過去,說變就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