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孩子從小訓練男女平等觀念,一起做家事,共同承擔家計。陳俊宏攝
男性細膩體貼被稱為「娘娘腔」;而女生比較粗獷豪邁就會被稱呼為「男人婆」。其定義來自於長期的性別刻板印象,以「貼標籤」來壓抑了個人特質。如今女力後勢看漲,男性是倍感威脅還是欣喜養家的重擔,將有兩個肩膀可分擔?
「女兵體能勝男丁」,「車床女稱王,插花男封后」,這樣很難跳脫兩性刻板印象的新聞絕不只這兩則,「女總統」、「女作家」、「女警花」及「女醫生」酘這種稱謂也無處不在,好像象徵著,這幾種角色理當專屬男性,女性是來竄位的。
事實上,這稱謂已不合時宜。今年五月,美國《商業週刊》「新兩性失衡」專題,封面上的小女孩兩眼炯然的直視眼前稚氣的小男孩,標題是:「幼稚園到研究所,男孩變成弱勢」,報導中提到,原本被形容成「被動、無助、需要保護」的女孩,學業上已一路領先,二○○○年拿到碩士學位女性是男性的約一點四倍,到二○○九年已成長到一點五倍,在數學學科上,男女孩的差距也急速縮小。
新一波的全球運動
美國如此,台灣也不遑多讓,女力崛起的現象同樣令人驚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日前舉行記者會指出,百分之八十二的民眾認為女性在職場上表現比男性好,百分之七十點八則認為,未來二十年女性有可能會當選總統,女性逐漸攻占權力與財富的山頭,顯然已是新一波的全球運動。這份調查在《商業周刊》刊登後,台灣女性地位認知調查廣受注目。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林麗珊指出,如今女力崛起,後勢看漲,男性是倍感威脅,還是欣喜養家的重擔,將有兩個肩膀可分擔?從許多研究案例來看,多數男性習慣女人掌權後,性別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年輕的新世代女性亦認為,職場中堪稱女力最佳代表的人物,並非是已擁有實權的「有決策權的主管」,而是「最能夠帶來創新與突破的人」。
性別平等從小奠基
林麗珊說,傳統上,刻板化的男性特質被認為比女性特質積極正向,而女性特質則較以溫情取向,性別定型造成了男女性在生活上的許多分工和隔離。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馬蕙蘭也以受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肯定的設計師吳季剛玩芭比為例說,這位耀眼新星除了幸運,成功其實是來自真誠面對自己的堅持,和母親一路相伴的支持。
吳季剛不只是玩芭比娃娃,甚至比女同學更會打理裝扮自己的娃娃,這樣的特別孩子,在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裡,不管在父母、師長和同學眼中,就好像是「異類」一般。幸好他得到家人支持,「成功的例子背後,或許有更多人不如吳季剛幸運,得不到家人師長支持,終被壓抑隱沒。」馬蕙蘭說。
要跳脫「性別刻板印象」,從現今教材改起最基本,除了不要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強化外,還要減低女性角色扭曲,例如「科學是男性、迷信是女性」,「知識是男性、錯誤是女性」、「男生主動、女生被動」。
新知協會指出,即使以往「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的不當觀念已有刪除,但目前之教科書仍舊無法擺脫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連無性的東西也被定型,像太陽公公為什麼就是公公,而不是婆婆呢?月亮為什麼是月娘?
普遍被貼上「標籤」
馬蕙蘭認為,基本上,每個人的差異都是與生俱來,社會一般人根據不同性別所發展出的認知及行為模式,給予不同性別角色的期待,而形成僵化的態度。當男性心思較細膩體貼或是說話輕聲細語,很容易就被稱呼為「娘娘腔」;而女生如果比較粗獷豪邁就會被稱呼為「男人婆」。這定義來自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有時甚至會壓抑個人本身的特質,影響未來的發展。
「貼標籤」是現今普遍現象,教育讓男女形象大不相同,女性要像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纖細;男性特質要像張飛、關羽,雄壯威武、剛毅不撓。這種角色期待幾乎一出生就被設定了,成長後,女生多選擇家庭主婦或是傳統的教師、護士、秘書等;而男性成人多以其成就象徵事業、職業、金錢自我定位。不符合此性別定型的人,常會被視為「不正常」。
「從吳季剛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擺脫性別刻板印象,我們更能專注於一個孩子的特質,幫助他發揮才華,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馬蕙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