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即將在七日至十八日登場,這次會議將重點討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性問題。由於這次氣候峰會將涉及各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利益和發展方向,從某種角度上說,此會議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全球氣候問題的研討會,還是一場「經濟、政治利益爭奪戰」。
國際能源機構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指出,各國每遲一年出手,便要多花五千億美元。由於氣候影響,預計到二○五○年時,全球小麥的產量可能會降低百分之四十,稻米供應亦會減少百分之二十,危機實已迫在眉睫。
其次,由於一九九七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的時效只到二○一二年,如果不進行「更新」,就會出現二○ 一二年到二○二○年之間的空白期,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極為不利。因此,在二○○九年年底續寫《京都議定書》即成為各方共識,而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被看作重要里程碑。
氣候峰會中主要議題集中在 :發達國家就減排目標、融資方面做出承諾,以及制定有關氣候變化的制度和法律架構等三項。
這三項議題與各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因為全世界發達國家無一不是透過工業的高速發展,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但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要求各國實施碳減排方案,實際上是對各國經濟發展結構或格局進行調整,所涉及的則是各國的經濟利益問題。
目前各國對如何達成峰會協議仍各懷鬼胎,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觀點更是南轅北轍。因此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是否能有具體成果,關鍵決定因素就是,「結論」是否能符合各國的經濟利益,亦即「經濟利益」決定本次氣候峰會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