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即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遷峰會,碳排放大國美國和中國日前宣布減碳目標搶盡鋒頭,想促使會議成功的歐盟反而被冷落在一旁。
歐盟比任何經濟體更努力向低碳經濟邁進,但歐盟想以漸進實施的法規標準發揮領導作用,將面臨重大考驗。《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麻州大學政治學教授哈斯表示,「老實說,歐盟並無左右哥本哈根會議結果的政治實力」。
不過,這次會議能否成功,對歐盟還是有不小影響。如果成功,歐盟可讓歐洲企業和民眾相信,他們可在未來的綠色科技市場取得領先。
當然,歐盟的挑戰不少。首先,歐盟內部意見分歧,包括各國本身的減排量和幫助開發中國家減排的金額。另外,歐盟經常和美國意見相左。
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美國基於自身經濟考量,加上快速成長的中國、印度未受限制,因而未將《京都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歐盟則訂定減碳目標、實施補貼、推動碳排放額度交易等機制,使倫敦成為全球碳交易中樞,丹麥風力發電設備廠商形勢大好,太陽能產業也在德國和西班牙蓬勃發展。
但歐洲重要產業,包括汽車、鋼鐵、化工、公用事業,都批評歐盟的政策會傷害自身競爭力。
印度ArcelorMittal鋼鐵以及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已經放話,除非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跟進,否則他們將減少歐盟區內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