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基金會醫治唇顎裂患者 上限10人門檻高 文化交流並培養人才
人命操之在手
品質要求更嚴
海外志願服務正如火如荼地在公益領域展開,各式各樣的非營利團體,嘗試將門檻放低,提高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不過在醫療服務部分可不是這樣,專門提供海外醫療達十年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卻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人命操之在手,海外醫療服務不僅得鎖定在專業人員身上,醫療品質還要比在國內高,因為醫療落後的國家沒有監督者,自我要求勢必要嚴。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表示,唇顎裂手術的海外醫療服務,起源於五十年前羅慧夫醫師到台灣行醫,至一九九八年,台灣醫療水準大幅提升之後,覺得也該推己及人,把服務回饋給醫療落後的國家。
王金英強調:「台灣醫療的高度專業使人信服。」不過,由於政治的因素,使得醫療合作變得艱難,需要特殊管道,才能夠提供國際援助,這部分目前只能靠非政府組織的安排。
有別觀光遊學
不在自我成長
醫療服務不如觀光和遊學,先天出國的條件就已受限,王金英說:「我們的醫療團一次上限是十人,包括醫師、護理人員、麻醉師和基金會工作者,近年則多了一至兩位隨團記錄的部落客。」海外醫療服務屬於公益性質,而不是義工服務,醫師犧牲假期到海外工作,費用則由基金會負擔,所以服務的目的純粹以「醫療」為主,鮮少有自我成長的附加價值存在。
但是海外醫療服務的效益很高,例如文化交流、培養當地醫療人才、減少因唇顎裂導致當地孩子喪失基本人權的機率等。而肩負重大使命的醫師,就必須醫術精湛,並具有極佳的臨場反應。王金英說:「雖然對當地來講,醫療是免費的,但對我們而言,人命畢竟關天,愈有經驗的醫師,才愈能完成這項任務。」即使是落後國家,基金會認為,醫療團也應負起所有醫療責任,大意不得,「何況唇顎裂手術若第一次做不好,後續不僅人力、成本高,患者的承載力也相對得提高,備嘗艱辛。」
贊助培訓費用
最長時數一年
此外,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海外醫療服務的領域,考慮得也很周詳,公益團體在意的還是「最低成本的永續服務」。所以現階段,基金會讓落後國家的醫師到台灣培訓,以唇顎裂和小耳症(先天性耳道閉鎖)等顱顏醫療為主,最長時數為一年,每年每人約需三十萬的贊助費用;當他們回國執業,基金會和醫療團隊還是會長期追蹤,如果他們的環境使患者無力就醫,導致種子醫師生意低落,無法養活自己,就會請國際非政府組織協助。
王金英說,雖然海外醫療服務團隊本身很具意義,然而礙於種種限制,只能開放極少名額讓知名部落客隨團記錄,但還是希望社會能多支持醫療團隊,讓世界上的顱顏患者都能早日脫離苦海,擁有璀璨人生。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海外醫療服務部落格網址:http://blog.yam.com/ncf/category/76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