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你的藝術素養足夠嗎?看歌劇、聽音樂會、欣賞表演,是許多許多歐美民眾的家常便飯,但在台灣卻一直無法發展成「全民運動」。有老師私下表示,這顯示出台灣人的藝術素養得再加加油!
長年來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思維下,不少學校的藝術課程被借課借光光,常出現被國文課、數學課借去作為考前衝刺的情況,即使有老師希望能正常上藝術課程,也會有家長打電話關切,希望能將藝術課程延後再上,讓學生多一點準備考試的時間。在藝術課程無法正常發展的情形下,也讓藝術教育的推動陷入無法深耕的窘況。
在雲林擔任小學美術老師的張姓老師指出,藝術教育的推動成效也出現城鄉落差的情形。城市學校因為家長經濟情況大多比偏鄉父母來得好,班上不少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鋼琴、小提琴等樂器,藝術種子發芽的時間比許多鄉村學童來得早。但偏鄉地區因父母忙於生活,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讓孩子學樂器、觀看藝文表演,加上文化刺激不若都市學校來得多,多項因素導致藝術教育的成效也出現城鄉差距。
為此,近年來也有不少藝文團體默默為偏鄉孩子的藝術教育耕耘。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就在之前發起「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計畫,希望集結社會大眾之力與資源,在三年內前往全台三百一十九個鄉鎮表演給孩子看,讓各地的偏鄉孩子有更多機會可以欣賞藝術表演。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系教授劉德劭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觀賞藝文團體表演、聽音樂會是上流社會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事實上,藝術教育應是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可以被普羅大眾所吸收的文化底蘊。他強調,唯有透過生活中的薰陶與耳濡目染,才能讓藝術素養、藝術欣賞能力真正走入每個人的心中,而這也是「生活美學」的真諦。
劉德劭認為,藝術素養的扎根與內化,不能只靠學校的藝術課程來推動,而是要過生活教育與家庭教育多管齊下。他建議相關單位與藝文團體,多在偏鄉與社區舉辦多元化藝文活動,讓藝術的美好氛圍在生活中飄揚,讓藝術素養在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