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日前發表二○○二、二○○三、二○○四連續三年的人口統計報告。這三年的人口結婚對數,分別為十七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對、十七萬一千四百八十三對、十三萬一千四百五十三對;換算成結婚率,依次為七點六九、七點六○、五點八○。離婚對數,分別為六萬一千二百一十三對、六萬四千八百六十六對、六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對;換算成離婚率,依次為二點七三、二點八七、二點七七。
由這項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台灣人口中,結婚對數逐年下降,參照相對應的婚姻狀況統計,有偶人口逐年減少,離婚人口相對增加,未婚者的比率大幅上升。初婚結婚時的平均年齡延遲。男性為三十二歲,女性為二十九歲,三十歲的女性未婚者接近半數。
從世界各國的人口統計來看,台灣的人口出生率與南韓、義大利,並列為最低的三個國家。平均結婚年齡偏高,在亞洲屬第一,全球也只低於愛爾蘭等少數幾國。台灣在各種人口現象中居高的是離婚率,聯合國的離婚統計,在全球各國之中,高居第四位;離婚率升高速度則冠於世界各國。
台灣本是一個移民社會,所以早期的離婚率是很高的。依過去台灣總督府所發表的統計,在一九一○年時,台灣人口的離婚率即高達一點九,過此之後即緩慢下降,至一九六六年降至最低點,只有零點三五,這樣低的水準維持兩年;以後更逐年升高。到最近幾年都在二點八上下。去年和今年的統計數字,內政部雖尚未提出報告,但由各地速報來看仍是上升走向。
單由結婚率、離婚率的數字不易掌握具體的印象,換個方式表達,顯示的情形就更加明白。在離婚率最低那兩年,當年結婚對數與離婚對數比是二十一比一;晚近這幾年的此一比例,則躍升為二比一,這個數字著實令人震驚。
探討離婚率升高問題,並不表示我們支持傳統古板的主張。我們認為與其夫妻雙方貌合神離,難以和睦相處,把家庭經營成火藥庫,不若分手各自去尋求新生活。憂心的是高離婚率代表婚姻的穩定性喪失,婚姻調適困難,人生幸福追求之不易。
儘管可以找出許多理由支持離婚,但是對雙方當事人、子女、親屬,都是痛苦的烙印,隨時間消逝變淡的苦酒;同時也是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探討離婚率之所以升高,原因固不止一端,但主要的仍在社會變遷:都市化,消解了傳統社會的約束力;對貞操與婚姻觀念的解放,減弱了對離婚者的排斥;女性教育水準提高,促進了就業機會,使對婚姻的依賴減輕,無懼獨立的生活;同時也提高了對婚姻的預期。法律的限制放寬,婦女運動的提醒;再加上空間的狹窄,工作謀生的不易,生活常感緊張的壓力,更使互諒互信和樂相處不易。
檢視這些導致婚姻解組的因素,在未來歲月不但不會消失,反會變本加厲。要緩解離婚的悲劇,能使出的力量也是有限,不過性、愛、婚姻、家庭相關的觀念、態度的導正,正確資訊的傳布,領袖人物的示範和友愛社會的營造,從這幾方面努力必能對婚姻的調適與婚姻的成功有所助益,從而抑低了離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