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盧舍那大佛盤坐在摩崖峭壁上,任由人間帝朝興替,盜賊敲毀販賣,仍然威嚴傳奇。因為在劃下第一刀起,大佛就是盧舍那也是武則天,代表了唐朝佛教的輝煌。
龍門石窟起於北魏興於唐,武則天時期最為燦爛,唐代造像占龍門石窟的三分之二。
「潛溪寺」為唐初開鑿的第一個洞窟,相傳是宰相李藩的別墅,中間主佛為阿彌陀佛。另有萬佛洞,洞中石壁刻滿小佛像,僅有一寸或幾公分高,共有一千五百多尊,正壁主尊亦為阿彌陀佛,顯示淨土宗已在此時興起。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彌勒佛的彌勒淨土、藥師佛的東方淨土為主,因此唐朝石窟以阿彌陀佛造像最多,次為彌勒佛。其他宗派在龍門也有代表,如禪宗開鑿的洞窟「看經寺」、「擂鼓台」中洞等。
唐代最大一座石窟「奉先寺」,則有依據《華嚴經》雕鑿而成的摩崖石窟群像,長寬各三十餘公尺,碑文記載此窟鑿於武則天,歷時三年。
為此,武則天曾捐出脂粉二萬貫供養開鑿,並禮請國師善導大師監制。大師為淨土宗二祖,擅長造像藝術,他曾口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從口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明不斷,因此深受景仰。
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中間一佛、左右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佛為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大佛,佛面豐腴、兩耳長垂、儀表堂皇,極懾受人。
兩側弟子分別為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文殊、普賢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腳踩夜叉,顯得魁武剛勁;金剛力士更加生動,他們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全身筋骨隆起,粗獷豪放,氣勢逼人。
在藝術上,唐代以圓刀代替北魏平直刀法,佛像衣紋更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符合解剖原理,向外迸發一股力量。
唐朝是龍門石窟的第二個輝煌時期,當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的同時,才從絢爛的頂峰跌落。武則天怎知,當年二萬貫脂粉錢,一直影響著千年後的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