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完成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兩岸都希望透過簽訂類似協定,使兩岸經貿正常化,追求兩岸經貿雙贏。
MOU簽署後不出所料,引發國內政治、股市、匯率各方面波動,筆者認為,以當前國內、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區域合作是必然趨勢,如果執行順利,可望逐步減輕經濟衰退。
中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台商西進投資也超過二十年,兩岸的經貿往來在經歷長期量變後,終於來到質變的階段,MOU簽訂代表兩岸往來不再限於傳統的製造業原料加工,或三角貿易,過去避諱莫深的金融保險服務業等領域,也開始開放了,但國內外經濟金融大環境,百年罕見的全球金融危機仍然沒完結,各行業的壓力也在等著釋放與消化。
所以這場經濟風暴後,台灣最需要的不是G20,只需要G2,一是美國,一是中國。
大家都知道美國對台灣經貿的重要性,而中國目前GDP排名世界第三、購買力GDP排名世界第二,截至去年十二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六千九百六十二億美元,高居首位,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二○○九年經濟增量,會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十。
這些極具分量的經濟指標,自然會對希望趕快走出金融危機的各國,充滿了誘惑和戰略合作的價值。
中國和美國在歐胡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具體揭櫫未來世界經貿合作的趨勢,如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對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需求增強,雙方將繼續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加強對話與合作,兩國將與G20其他成員一道努力,提高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等;而對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說「我認為,現在因為有經濟交往,兩岸政治上的關係,甚至緊張的關係,可以降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而且馬團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金融、股市、匯市、利率等決策,除了消費券外無一奏效,所以,台灣亟須和中國建立一個共贏的價值觀,千萬不能有畫地自限的心態。
解決經濟困境,要用建設的技巧,而非破壞的手段,寧做正面聯想,不做負面的推測,實現互補和共贏,是擺脫經濟衰退唯一的方法;不過,兩岸經濟進一步連結後,中國經濟政策和人民幣台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撼動台灣經濟主權,政府對這一點必須設法因應。
潛龍(北縣新莊/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