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平均年齡三十五歲的年輕人,就真的為了吃一塊美味又健康的豆腐,而自己種黃豆!從播種、收成,到自製鹽滷、磨豆、脫漿……經歷繁複的手工過程後,豆腐已不是單純滿足口欲的食物,還包含對土地與人的關懷。
「為了真正的有機,選擇親自下田生產。」苗栗縣銅鑼鄉新雞隆的「迴鄉有機生活農場」創辦人「李姊」李旭清,原是保險公司負責人,十六年前接觸有機飲食後設立有機餐廳,卻發現食材幾乎都必須靠進口,於是興起「蓋個農場種有機」的念頭。
台灣人飲食少不了黃豆製品,但市面上的黃豆卻不一定安全。為了做出安全健康的豆類製品,農場首次嘗試種植黃豆,當時本土有機黃豆難尋,還得從美國進口有機黃豆作為種子。有了黃豆,農場成員挑戰製作純手工的有機豆腐,不放石膏而改用天然鹽滷,不用瓦斯爐而用柴燒,連製作豆腐的模具都手工製作。
農場成員蔡青峰說,剛開始做豆腐,曾失敗多次,鹽滷比例或溫度控制不對,豆腐馬上變豆花,反覆嘗試才抓出訣竅。
一板四台斤的有機豆腐,迴鄉有機農場成員得忙上一個多小時,將已浸水五小時的有機黃豆磨漿、脫漿,接著煮沸過程中細心增減木柴控制火勢,還得不斷攪拌,就怕「臭火乾」,因為不求快,當鍋中豆漿冒出泡沫,他們將火勢轉小,而不是加入化學的消泡劑。
「我們連鹽滷都自製!」蔡青峰指著四個大鍋解釋,農場每個月會到苑裡外港海邊,一次汲取一公噸海水帶回,以柴火燃燒十小時,將鹽結晶後留下鹽滷,每二十公升海水大約只能製成五百毫升鹽滷。雖然費工,但蔡青峰說,鹽滷製作的豆腐,風味就是不同。
不僅黃豆,每樣吃的東西,迴鄉有機農場都嘗試種植,三十多種作物從各式蔬菜水果、高粱、小麥、黑豆等雜糧,甚至洛神花、紫蘇都有,提供餐廳食材也宅配販售,隨著作物播種收成,不定期舉辦體驗營,讓更多民眾參與農務,體會有機的好處。
「投入有機,還是需要一點傻勁!」李旭清笑說,就因為迴鄉成員是一群門外漢,大家不懂農事,反而和自然和平相處,蟲來了不驅趕、作物與雜草共生,卻孕育出最天然的美味,她相信只要持續努力,有機與生態保育的觀念,會被更多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