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在雜誌發表文章,批評台大醫科學生在上通識課程「醫療與社會」時,不但遲到,而且在課堂上吃泡麵、睡覺等,直指這些學生「尸位素餐」、不敬業。
有不少人覺得現代年輕人生活規矩差、沒有禮貌、抗壓性低、目無尊長…,因此我相信,認同洪蘭教授看法的人應該不少。
然而,我好奇的是,這些被批評的學生是誰教育出來的?為什麼沒有人批評教育出這些學生的人,卻直接批評這些學生?人並非生下來就知書達禮,而是透過教育才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正確的生活和品格教育,怎會有好表現?
正巧前兩天媒體報導了「直升機父母」的新聞,或許可作為回應洪蘭教授觀察到的現象。由於少子化與社會富裕,有愈來愈多的家庭只生一個孩子,而且把金錢和愛都澆灌在這個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得到最好的,而且只要好好念書,其他的事都不必擔心,導致「專業是天才,生活是白癡」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被父母溺愛、只會讀書的孩子,不但成長過程絕少承受挫折,有的甚至根本不曾被教導禮貌,我常在路上看到一群大人簇擁著一個孩子,孩子反而像大人,甚至大嗓門指揮大人,完全沒有倫常秩序。
深層來說,現代孩子之所以沒有禮貌、不懂生活規矩,是因在家庭教育的初始階段,該遵守的倫常秩序早被父母給摧毀了,孩子成了小皇帝,世俗禮法對他們普遍無效,這樣唯我獨尊的孩子,進了學校會尊重老師?學生在課堂上睡覺、吃東西、打電動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對比過往人類的專心為上,生長在網際網路與多媒體的新世代,已習慣一心多用,若以為他們在課堂上吃麵、玩電腦就沒有在聽課,那就錯了,其實他們還是有留意課堂上的訊息,如果訊息太不重要時,學生們會很「實際」的拋棄老師,鑽到自己的世界裡,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時間利用比較有「效率」。
或許有人認為現代學生太功利,但大家都知道大學裡有很混的老師,現代的孩子雖然看似目無尊長,但他們只是不願意盲目接受隨著身分而來的權威,想要贏得現代學生的尊重,教師不能靠師者的權威,而必須拿出實力,讓學生們信服。
課程設計也是問題,「醫療與社會」或許很重要,但對醫學教育剛起步,被專業知識搞得快發瘋的學生來說,醫學倫理與醫病關係是很久以後的事,自然難以引起關注。其實,每個科系都有主次課程,對不是太重要的課程,學生多半是能混就混,這是普遍現象,我也不相信教授們求學時就沒混過「營養學分」,以系所如何讓學生重視非主要、專業課程,需要多花工夫。
學生課堂沒秩序的背後,除了生活教育出了問題,授課、課程設計能否吸引學生也是問題,想要解決問題,不能只把問題歸咎學生,創造願意讓學生熱烈參與的學習環境,才是根本之道。
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