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煩惱境中,解釋煩惱的意義及生起煩惱的因緣之後,現在談有關煩惱的對治方法:
三、煩惱的對治方法
煩惱的對治,有大小乘的不同。小乘對治煩惱,是以:對治、轉治、不治、兼治、具治等五種方法,共同對治四分煩惱。而大乘是以「第一義悉壇」來對治。所謂的四分煩惱,指:覺觀、貪欲、瞋恚、愚痴。以下依次說明:
甲、小乘的對治法
(一)對治
覺觀的對治
對治覺觀煩惱,有三種情形:
1.明利心的覺觀對治:以數息來對治。因為於禪修中,所緣的三毒境相,清楚明了,這時,以調和呼吸來對治散亂的心。
2.半明半昏的覺觀對治:以隨息對治。因為修禪定時,隨所緣的境相,有時清楚、有時昏暗;煩惱念頭清楚時,妄想卻無法止住;煩惱念頭思惟不清楚時,心念又如同無記般,沒有任何感覺;故以隨息的方式,使呼吸轉細,呼吸細了,心就細了。隨細息的心出入,能知息的長短,就能破除昏沉了。
3.昏沉中的覺觀對治:以觀息對治。禪修時,雖然心中昏暗,猶如睡眠一般;但在昏沉不清楚之中,妄念又不斷的生起,這就是昏沉心中的覺觀相。此時,觀察息出入時,入息從何來?中間又經過何處?入息又何處去?出息時,也是如此觀察。追求呼吸的根源中,發現呼吸的分散或聚集,皆無定相。以清明的心觀照呼吸,自能破除昏沉;靜心的呼吸,能對治散亂。
貪欲的對治
對治多病的貪欲,以不淨觀來對治,也有三種情形:
1.外貪欲煩惱對治:以九想觀治之。禪修時,對於男女的容貌、形相、言談、音聲,思念不已。隨此貪欲,煩惱心就念念不斷,這是外貪欲相。此時,應以九想觀(青瘀想、膿爛想、蟲噉想、膨脹想、血塗想、壞爛想、敗壞想、燒想、骨想)觀察人體死屍的九種醜惡相狀,以斷除迷於欲望的念想。
2.內外貪欲煩惱對治:以八背捨對治。禪修時,欲念心發,有時會緣想男女的容貌、形相、音聲,而起貪戀;有時會緣想自己的形相、面貌,摩頭、擦頸以沾沾自喜,而念念染著,貪愛不止,這就是內外貪欲煩惱相。此時,要用八背捨(八解脫)捨棄貪著的心。八背捨,是依八種定力而捨棄對色界與無色界之貪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