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在十月分參與醫學院評鑑時,看到台灣最拔尖的大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進教室還在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覺…,讓她實在看不下去,後來好奇地再回去教室看了一下,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醒來,而且「陣亡」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上課吃東西、打瞌睡,難道教授不管?洪蘭教授指出,這是「制度」的問題,大學教師的升等評鑑,有一部分是讓學生打分數,造成年輕老師不敢得罪學生。

最令她憂心的是,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學生品德卻沒教好,這樣的教育「走偏了」、「很危險」。
今年教師節時,有位師大的吳教授在媒體投書「是誰?害我變成林老師」,文中談到他在教書上的「懺悔」。他任教十年,今年受到學校表揚,他被學生私底下稱為「林老師」(恁老師),這是學生近來最火紅的問候語,專門用來問候「機車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受教權與進入教室的聽教權,他不想把點名變成最後逼迫學生上課的手段,甚至學期成績還放任學生「自我評量」,結果換來的是認真與不認真的學生都罵聲連連,直呼「不公平」。
其實,還是有認真的年輕教授,不光是只為了評鑑、升等而放任學生,同樣地,也有一絲不苟,嚴格教誨毫不懈怠的年紀較大教授,當然也有如洪蘭教授所說的「不敢得罪學生的老師」,只是,在檢視老師對班級管理的態度與方法時,我不禁要問,學生真的知道自己要上課嗎?真的知道什麼叫做上課嗎?
評鑑帶給各大學正面的效果就是體質檢驗,可是過度相信評鑑的結果,並用此來衡量大學的優劣,換來的就會是所有教學、行政業務等都只向評鑑看齊,老師不再為了教學而上課,完全是為了評鑑來做文書與相關作業,學生陪著老師一起表演,為何要教學?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全被「評鑑」淹沒了。
學生上大學就是為了要求學,求學的動力本來就是應該來自學生自己,如今上課只為應付點名、評鑑,就像考六十分一樣過了就好,這種的態度根本不可能有追求學問的快樂與動能,學習怎可能有興味?沒有興味的大學,學生只是在等拿文憑。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