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公立大學每年約有五百位教師退休,有人轉到私立大學任教,不但領月退還另有一份薪水,而且阻礙年輕博士任教機會,教育部已著手修改「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領月退條件由「七五制」改為「八五制」,強迫大學教授延後十年退休。
媒體對這件事延伸探討博士沒頭路的問題,報導「公校無路私校無門,年輕博士晾著」,及「當臨時工,早知就不讀博士了」;流浪博士問題的確逐漸擴大,不過媒體探討之餘,似乎忽略了一些真正的肇因。
花時間念博士卻找不到工作很後悔,認為多年苦讀後卻靠擴大就業方案,做一年的臨時工,遠比不上高中畢業後就當警察的高中同學,然而,明知道未來教職僧多粥少,卻硬要念到博士,如果連宏觀思考、判斷市場供需的能力都沒有,找不到工作怨不得人。
學者專家說,流浪博士的問題是因少子化,造成大學教育招生人數日少,聘年輕博士的機會也減少,加上私校因教育部的評鑑制度,喜歡聘請公立大學退休的教授,占了年輕博士缺額所導致;這種說法似乎把現象當原因了,因為私校聘請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並非近一、兩年的事,而是行之多年,所以不能當成因素。
我認為,造成年輕博士晾著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廣開高教之門,廣設碩博士班的必然結果,因為形成供給過剩、需求不足。
根據統計,台灣十年內碩博士增加了將近十倍,目前在學博士生竟也超過三萬人,並以每年三千人畢業的數量增加,但台灣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博士,如果博士畢業只想在大學任教,自然會出現流浪博士問題。
要解決流浪博士問題必須多管齊下,首先,政府應限縮博士班名額,從各系所直接裁減,或停止新增都可以。
其次,目前高教教職市場早已僧多粥少,不可能讓博士都進校園,年輕人要拋棄讀博士可進大學教書、等於工作有保障的想法,如果想要念博士,應該思考另謀出路,甚至出國尋找機會,譬如理工科的博士多半都願意轉進高科技產業,這就是另謀出路的選擇。
第三,政府或可效法美國大學,推動大學分流,設置研究型與教學型教授,讓有能力做研究的教授專心研究,把教學交給其他人。
第四,鼓勵政府部門或大型民間企業設置研究單位,聘請博士擔任研究人員,美國有不少私人基金會多設置專業研究人力,對於提升國家、企業研發能力相當有幫助。
讓一堆原本可以進入職場的年輕優質勞動力,窩在大學裡攻讀博士,本來就是浪費人才,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博士逐年攀升,更非國家之福,政府必須裁減碩博士班數量,及招生名額,不能為了少數大學的利益,犧牲了國家的未來。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