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女性表現專業 台灣女性追求漂亮
女性上班族的穿著,已從「自由派」掉到「散慢風」,從穿著到行為舉止慢慢失去了準則,包括走路的儀態、談吐的禮貌、工作的嚴謹等,也逐漸亂了調。不妨試著向專家學到能力與外貌並重的撇步,從內到外都可以永遠亮麗。
仔細研讀企業徵才做為踏入社會的敲門磚,許多求職人瞭解學歷、經歷及能力都列入徵才條件,但個人外貌才是第一關的人才篩選關鍵。
yes123求職網經理洪雪珍今年四月間進行調查,「企業徵才會不會看履歷上的照片?」結果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企業一定看照片,其中半數是先看照片再詳讀履歷內容,而且四成企業發現,有附照片的求職者比未附照片者容易被錄取。
各式各樣的風格
洪雪珍在台北內湖科學園區上班,這是整個台灣看起來最現代感的辦公區,有時坐在某家高級餐廳裡,還會有置身紐約曼哈頓的錯覺。在這樣的氛圍,她會期待著:窗外有一群華爾街風格的專業菁英快步走過!
可是,她站在街頭,看著橫越馬路的男女上班族,大部分的時間是失望的。比起先進的美國、日本,台灣的上班族穿著相對屬於「自由派」,有各式各樣的風格,到了酷熱的夏天尤其令人眼花撩亂。光是鞋子,就有球鞋、涼鞋、波肯鞋、高跟拖鞋,「我甚至會看到夾著小花的布希鞋、擦著黑指甲的夾腳沙灘鞋。清晨坐在往內科的上班專車裡,低頭看著這些鞋子,很難想像這一車的人究竟是要去那裡。」
不習慣「正式穿著」
在洪雪珍看來,在台灣,上班族不習慣「正式穿著」,特別是女性,一來覺得和大家格格不入,二來覺得硬是給比老了,三來不希望在衣著上給人太有野心的印象。這三個心結,對於東方女性來說,糾結得很兇,很難輕易打開。
也因此,台灣的上班族穿著有各種多元風格,獨缺象徵專業的「正式穿著」。「而且常是不管場合、不看角色、不論專業,堅持己見,愛怎麼穿就怎麼穿!」她指出,台灣的女性追求的職場穿著是「漂亮」,而不是「專業」,這樣的穿衣哲學恰恰好和歐美是相反的。
洪雪珍說,歐美選擇服裝是取專業、捨漂亮,因為職場是追求成功的舞台,而不是私人衣櫃,更不是社交派對。在台灣,職場則是女性的下午茶花園,交到朋友比追求成功更重要。也就是這樣不同的心理需求,影響到兩地女性選擇上班服差異極大。
姿態語言長期訓練
穿出個人品味固然重要,溝通魅力更是贏家關鍵。根據法國學者馬哈邊研究,一般對人的評價,有百分之五十五來自衣著外貌,百分之三十八來自姿態,百分之七來自語言,衣著表現可以透過許多方式快速改善,但姿態與語言就必需長期訓練。
世新大學口傳系副教授劉文英舉例,業務人員有好的外在條件,是吸引客戶的第一步,但在進行商品銷售時,光靠好產品、充足的理由,恐怕還是無法讓客戶立刻下單,必須要搭配合宜的肢體語言及形象,才能掌握優勢。
劉文英也提出五體投「遞」與五音「布」全兩種訓練方式。所謂的五體投「遞」就是隨時注意儀容、目光、手勢、姿態與表情,而五音「布」全則是透過音量、音速、音色、音高、語音的控制來強化傳達效果,再配合衣著等外在條件,就能建立最佳的魅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