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感疫情升溫,因新流感而停課的班級數破千,但因為教育部要求學校另擇時間(通常是周六)幫學生補課,但又不准老師補休,且停課期間老師仍須到校上班,使第一線教師長時間工作,體力無法負擔。
可是,教育部竟不知修正錯誤的補課政策,國教司還表示,體育、人文藝術課程可減併,但數學等需要考試科目與銜接性的課程仍要補課。國教司的意見,本意或許是為了減少教師負擔,但骨子裡卻是歧視課程,認為需要考試的科目比較重要,連教育的最高指導單位都公開承認智育遠比其他科目重要,試問,要如何導正家長與學校偏重智育,而忽視其他的德體群美四育,要如何五育並進?
此外,減少不需考試科目的補課,雖然能減輕學生負擔,但是授課老師能減輕負擔嗎?或許有,但也僅止於體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老師,智育課程的授課老師還是得補課,而且因為少了體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緩衝,這些智育課程的授課時數恐怕會更密集。
學生因新流感停課,老師依然要到校,這可以理解,畢竟教師仍有行政工作要處理,也可能有學生家長或其他有關人士來電或來校尋求幫忙。
但筆者不解的是,這些並沒有隨班級停課的老師,犧牲休假幫學生補課,卻因為是補未上的課而不能補休或支領加班費,甚至未來還可能因錯誤的停課政策,造成部分授課教師更重的教學時數壓力,在過度操勞下,萬一第一線教師撐不住而大批倒下,對學生的受教權乃至校園安全的維護,豈不是更添困擾?
新流感停課政策除了考慮學生的健康外,也應考慮教師的身體承受度,及基本的工作權,例如兩到三班合併補課,讓老師以排班或輪休方式休息,彈性調整寒暑假時間以利補課,都是變通的方法,為何教育部不知調整?
雖然教育部表示,將濃縮任課節數,並由學校認證學生在家學習成果,減少補課數量,但不考試的體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不補課政策,除了反映教育部對非智育課程的歧視外,對教師休假或學生受教權益並沒有真正保障,建議教育部審慎考量,修正不合宜的補課政策。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