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營養午餐近日因美國帶骨牛肉進口事件,而成輿論焦點,在北、高兩市教育局率先發難,其他各縣市政府響應下,抵制美國牛肉進入校園已形成共識,教育部也從善如流發函各級學校,聲明現階段暫不鼓勵美國牛肉進入校園。
但是,學生不吃美國牛肉,營養午餐就真的營養又安全嗎?
持平而論,營養午餐開辦至今,的確作了不少改善,例如營養師納入學校編制、制定供餐流程及檢驗相關行政規範,及設置中央廚房等,然而相較於先進國家以「法律」位階來保障學生午餐的供應制度而言,我國的營養午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以美國為例,早在一九四六年就公布「國家學校午餐法」,將學生午餐的供應納入法制管理,明文要求政府每年擬訂學生營養餐計畫,所需經費由政府提供;一九六九年美國總統簽署「兒童餐衛生法」,加強保障兒童飲食安全;一九九五年聯邦政府通過「美國學校午餐法」,其中對各年層學童營養午餐應攝取的熱量、營養素、食物種類、數量,及膽固醇、鈉及反式脂肪等的攝取都訂下標準,顯示美國政府保障兒童及青少年飲食健康的決心與態度。
據聯合國肥胖監測小組(IOTF)今年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六至十八歲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八,在五十九個被監測國家中排名第十六,遠較鄰近的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新生代胖。雖然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原因複雜,但研究證實唯有改變飲食習慣,配合增加身體活動量,才能有效改善。
建議教育主管機關盡速會同衛生主管機關,訂定明確規範營養午餐的營養標準、食材、數量等,落實品質與安全的把關,避免兒童及青少年在營養午餐推廣後,反而呈現有體重無體力的不營養、不健康現象。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