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怎麼生活?化妝品該買那一種品牌?衣櫥內五顏六色的衣服該怎麼搭配?電視該轉那個頻道?死黨有沒有在MSN?深夜十點,你在那裡?這些零零碎碎的問題都曾帶給我們困擾;但在叢林學院,這些困擾都不會發生,因為學生不攜帶手機,規律的作息就是最好的保養品,也沒有嘈雜的電視聲,亦不必時刻掛念朋友是不是在聊天室等你,晚上九點四十五分鐘聲一響,全院鴉雀無聲,每個人靜坐在自己的天地裡,聆聽鐘板與天籟的合音。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就是佛教講的習氣,因已習以為常,所以不易自覺。經典上記載了許多習氣難改的例子,甚至已證果的阿羅漢,也仍有未除的習氣。帶著習氣來到學院修道,過多的欲望造成牽絆,為了讓學生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生活更祥和有序,因此學院在行、住、坐、臥上,都制訂必須共同遵循的共住規約。這些規約如同寺院裡的「清規」,是健全團體的圭臬。
為了減少學生對物慾的追求,每個學期報到當天,學生必須將所有貴重物品,如手機、外幣、飾物等,統一交由老師保管,寒暑假回家時才可領回;為了去除學生好吃的習氣,嚴禁帶外食或私藏食物,所有的食物,必須遵守佛制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為了讓同學養成善用時間、不攀緣的習慣,以及去除好散心雜話的惡習,學院規定不能上網聊天,亦不能使用E-MAIL,讓同學過著隨緣、樸實的生活。
然而,睡覺不能聽音樂,也沒有舒適的彈簧墊,不能私藏食物,也沒有下午茶時間,不能上網聊天,也不能隨性打電話,在寮房內不可攀談,盥洗時不能引吭高歌,球鞋只能清一色,襪子不能有花邊,種種的共住規約,對才脫離繁華都會的學生來說,剛開始多少有些不適應,但如同星雲大師開示的「想去除惡習,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不嬌寵自己」,只要度過適應期,便會發現,其實生活可以很簡單。
許多同學發現,遵守院規能夠增加許多時間,散心雜話的機會減少了,可以更專心在自己的修持上,反而放假回家,已不習慣從前一定要有的彈簧床,而且也減少對外在物質的依賴。
有人說,學院就像一個小小的共和國,一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性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背景的人齊聚一堂,但是都以「為求真理登淨域,為求佛法入寶山」為共同目標,願意放下萬緣,跨越種種阻撓,在這方叢林淨土,放棄許多以前認為需要的東西,過著有所為、有所不為,合和無諍的生活。
大師曾說:「習氣是趨向無上佛道的絆腳石。」身為修道人,必須努力改掉習氣,不隨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行事,而學院的院規,正是協助同學去除習氣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