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共享諾貝爾化學獎榮耀 致力核醣體研究 有助新抗生素問世

羅智華 |2009.10.30
1056觀看次
字級

我們都知道抗生素最主要功能,就是用來殺死細菌,但由於人體會產生抗藥性,導致抗生素副作用不少。然而,隨著科學家不斷努力,也讓科技的進步得以改善過去所面臨的研發瓶頸,像是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殊榮的三位科學家釬就是長年致力於核醣體研究,成果不但有助於新抗生素研發,更建構出化學領域中重要的基礎架構,對科學日後發展功不可沒。

這三位科學家分別為美國學者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左圖下,路透)、史泰茲(Thomas Steitz,左圖上,路透)與以色列學者尤納斯(Ada Yonath,左圖中,路透)。其中,拉瑪克里斯南是印度裔科學家,任職於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室;史泰茲則任教於耶魯大學;而尤納斯則是諾貝爾史上第四位化學獎女性得主、意義重大。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三位科學家因解開「從原子層次解析細胞最複雜的機制之一核醣體構型與功能」而獲獎。並強調三人的研究讓核醣體在研發新抗生素上扮演要角,有助於拯救人類生命與降低病痛。但,有趣的是,三人並非攜手合作而是各自努力,而多年投入的心力讓他們在研究之路上「殊途同歸」,共享諾貝爾獎榮耀。台大化學系教授張哲政說,三人得獎實至名歸,不只帶動領域發展,也展現女科學家巾幗不讓鬚眉的努力。

「今年得主的最大貢獻就是回答了蛋白質怎麼製造出來,以及核醣體工廠如何運作等重要問題。」中央研究院化學所助理研究員黃人則表示,核醣體就像一間工廠般,其原料是胺基酸,而產物則是蛋白質。藉由三位科學家的努力,不單單只是解開核醣體結構之謎,就連核醣體如何生產蛋白質的模式都有深入了解。

與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相較,去年得獎者以綠色螢光蛋白研究(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獲得殊榮,透過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成果,不但讓原本看不見的研究變化變得「顯而易見」,更讓科學家能藉其功用來觀察細胞與基因發展,不只對生命科學領域助益良多,就連螢光魚也和綠色螢光蛋白息息相關。台大化學系教授陳昭岑表示,去年得獎研究應用性高,今年則建立重要的基礎架構,兩者著力點雖不同,但角色同等重要。

然而,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究竟核醣體研究和抗生素研發之間有何關聯性呢?簡單來說,核醣體是製造蛋白質的工廠,因此若能了解核醣體的構造與運作模式,科學家就可以知道蛋白質如何「誕生」出來,並從中找到如何利用抗生素來破壞細菌本身的核醣體,使蛋白質無法被順利製造出來,讓細菌走向「滅亡之路」。

黃人則表示,由於蛋白質的生長過程是接連不斷的,因此也導致科學家很難從中了解某個特定階段的蛋白質成長情況,所以研究難度很高。為突破研究瓶頸,獲獎科學家利用抗生素可以阻止蛋白質生長的特性,將多種類型的抗生素運用在核醣體中,使蛋白質的生長過程可以「暫停」在某個階段,讓科學家可以進行深入研究,透過核醣體與抗生素之複合物的「晶體」分析,進而解開核醣體結構密碼,促使蛋白質研究更上一層樓,並藉此找到研發新型抗生素的新方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