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幾年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雖已見若干成果,但也還有極大進步空間,一如知名文化人詹偉雄先生所建議:在現代消費市場中,援用「文化」並非古板的「復古」,而是「移古為今用」,創造出一種現代人需要的新的意義。
筆者以投入三創領域逾20年的經驗來看問題,發現台灣人普遍不習慣「原創」,使得台灣的文創產業難以跨出台灣。有鑑於此,本期文章以外國發明實例,看看別人是如何「移古為今用」創造出驚人商機。
南半球的Vanuatu有一個Pentecost小島,當地原住民有一項特殊文化:年輕男子的成年禮是將樹藤綁在腳踝,敢從高約20公尺的跳塔頂端縱身躍下,方可證明是具備勇氣的男子漢。這項特殊文化透過50年代英國BBC報導後,腦筋動得快的人士,即嘗試將樹藤改成彈性鬆緊帶,並成功將其轉化成一項「文化創意」賺錢產業:高空彈跳運動。其中,經營高空彈跳事業最成功者,首推紐西蘭的海克特(AJ Hackett),他從1986年開始善加利用「地心引力」打造事業王國,不斷嘗試從高橋、狹谷、水壩、巴黎鐵塔、直升機一躍而下,藉挑戰各種高空彈跳的可能性打響知名度,事業也逐漸從紐西蘭擴展至其他國家。
人類天生或多或少總是喜歡刺激,尤其是喜歡地心引力帶來的刺激,遊樂場裡頭海盜船、雲霄飛車、大怒神自由落體大受歡迎,即可證明這項事實。不過,相較於雲霄飛車等設施之可觀耗資,高空彈跳可謂小成本大獲利的文化創意產業,
Discovery頻道曾專訪海克特,並以「發明」形容其高空彈跳事業及跳索製作,令人驚訝的是,攸關使用者安全的彈性跳索,竟是以一台普通轎車拉直一綑彈性鬆緊帶,再以手工編織方式將其綑成跳索,需不需要耗資上億元打造設施?當然是不需要。讀者諸君可以估算一下,海克特經營的高空彈跳事業已有數百萬顧客上門,若每位顧客花費數千元台幣,創造出來的營業額有多大?
運用地心引力賺錢的發明案例還有很多,如圖所示,乃筆者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拍攝的「省力斧頭」創作。以傳統的斧頭劈材若沒有一次劈開木材,斧頭便會夾在木頭裡,若木塊不是太大,通常會將斧頭連同木頭一併高舉過頭再劈砍一次,既費力又麻煩;若木塊很大、很重,只好使勁將斧頭從木縫中拔出來,更費力且更麻煩。圖示的歐洲「省力斧頭」發明,運用地心引力與自由落體的科學原理,將斧頭設計成長矛造形,斧頭上端沿著圓棒握桿,套設了一塊落鎚可沿握桿滑移(紅色箭頭標示處),使用者可先將長矛斧插入木頭數公分,接著再將落鎚拉高,一放手就可運用自由落體的撞擊力將木頭順利劈開,既省力又安全,而落鎚是沿著握桿落下,每次都能準確地敲擊到重點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