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蔭道上,娃娃快樂得要飛起來了,搭上祖孫的代間教育列車,三代共享天倫。蔡榮祥攝
當一個孩子誕生,祖父母也誕生了,彼此關係的建立,父母需扮演關鍵的角色,負起搭建代間彩虹橋的責任,淡化孩子的孤獨感,不分年齡世代共享天倫。
代溝一定存在,尤其存在於兩代差距足足半世紀的祖孫之間。半世紀中間歷經多少科技文明的千變萬化,處世觀念及生活起居必定呈現兩種模式,若抱著「溝通不見得能增加瞭解,但絕對可減少誤解」的想法,隔代相處或教養就較易圓滿,祖孫也可共享天倫。
祖孫緊密而良性的互動,靠教育部「全國祖孫周」來全面推行,國父紀念館針對含飴弄孫而舉辦的「祖孫情」,今年已邁入第二屆,明天(三十日)為止,大家可以在「忘年華會祖孫情」、「畫我祖父母」及攝影展、電影欣賞中感受到老少深情。
感受到老少情深
從桃園帶著畫具來參加素描的周小弟,在畫布上一條一條畫著爺爺臉上歲月的刻紋,不時還遞水給爺爺喝,祖孫兩人一起完成畫作去參加比賽;在台糖上班的陶大展則帶著媽媽和女兒一起來看攝影展及電影,國父紀念館內外,處處是老手牽著小手的溫馨身影。
陶大展說,在新三代同堂的家,獨生女兒的成長由自己夫婦、保母和外婆三方面來分擔,女兒從保母家直接送到岳母住的二樓,吃過晚飯,做完功課再上三樓,「因為有老人家幫忙,我們夫婦不必趕在五點匆匆下班,三代人都提高了生活品質。」
因為感念岳母的幫忙,陶大展處處以岳母為尊,此一言行也影響到妻子凡事要考量長輩的感受,女兒也知道外婆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人,從小親到大,有些秘密還非跟外婆分享才安心,「我用身教來讓女兒知道祖孫感情的重要,」陶大展認為,耳濡目染會讓孩子主動親近長輩。
隔代教養有困頓
管教女兒,也可能意見和上一代不一樣嗎?「當然會,」陶大展說,老人家表示愛心的方式就是煮整桌子好吃的要女兒統統吃光光,放任孩子看電視,就這一點,妻子反對,女兒也不領情,但陶大展從來不出面解決:「我去幫忙吃光就好,這都是細瑣小事。」
他的意思是,生活起居各有各的習慣,完全不要浪費言語去討論,女兒的人格發展,行為規範才是大事,「看祖孫攝影展上這麼多含飴弄孫的作品可以知道,老人家渴望一家子和樂融融,他們的笑容裡都藏有和小朋友相處的開心。」
盡孝,就是為父母和子女搭出一座和樂融融的橋,連接兩代深情,看似不難的這一點,許多家庭卻辦不到,延伸出「隔代相處」的種種困頓。
父母智慧做中介
「我們出國留學進修那三年,也是由父母幫著照顧大兒子,那時兒子已念國中,課業非常需要大人從旁協助。」在「畫我祖父母」的這一區,師大教授吳軒的小女兒專注繪圖,他則幫模特兒奶奶取景,他經歷過隔代教養,知道自己夾在中間也曾產生過度的憂慮。
「問題是,隔代教養有很多種,年輕夫妻生下小孩沒有能力看顧,只好帶回去託給家鄉的祖父母;或者婚姻亮起紅燈,單親父母不得已把小孩交給自己的父母親。」這是一般人對「隔代教養」的悲情想法,總認為孩子無處依存,萬分無奈才送回鄉下,事實上,這僅占一部分,像自己主動促成三代同堂的例子也不算少。「我們暫時拜託父母幫忙,計畫性的去讓外婆代替媽媽,甚至因為有這種隔代相處的機會,一兒一女都和爺爺奶奶更加親近。」他說。
也因此,吳軒認為,上下兩代親子是否疏離,全靠中介父母來智慧安排,把教養責任放到老人肩上未免太沉重,中間一代該做的,是先讓父母有機會兒孫繞膝,共同參與養育:「我們先和父母關係良好,再來要求孩子盡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