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台灣光復節,也是古寧頭大捷六十周年,馬英九總統特別前往金門古寧頭,以充滿敬意、感恩惜福的心情,代表台澎金馬二千三百萬同胞,向在這場戰役中出生入死的官兵同胞致意,也向六十年來捍衛台海安全的國軍致敬。
馬總統在古寧頭宣示:「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我們會以最大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化解仇恨對立,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
這段話發人深省,紀念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內心不應有恨,應該興起更多的慈悲與憫人;面對六十年前的殺戮戰場,應生出追求和平的勇氣與力量。追求和平本身是一種過程,是向歷史謙卑學習的過程,這才是紀念古寧頭戰役最深層的意義。
六十年回眸,古寧頭大捷鼓舞了國軍士氣,屏障了台海安全,鞏固了台澎基地。這重要的一役,是台灣得以屹立六十年的關鍵,是台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屏障,如果沒有古寧頭戰勝,後果不敢想像。今天紀念古寧頭六十年,台灣民眾要對所有曾經參與這場戰役的前輩與軍民同胞們,表達深摯的謝意;如果沒有前人的犧牲奉獻,怎麼能使我們享有今天的安定與繁榮。「古寧頭戰役」就是在黑夜中點亮中華民國命運的一盞明燈,確立了復興基地台灣百折不撓,奠定民主憲政的歷史定位。
但是除了一聲感謝外,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古寧頭大捷的真正原因在於「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我們應持續加強戰備整備,才能有效嚇阻敵人,帶來真正的和平。
未來台灣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和平的締造者;台灣海峽不再是殺戮戰場,而是和平的大道。
古寧頭大捷開啟了兩岸六十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也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政經制度,在全球冷戰及台海對峙的環境中,各自進行畫時代的大實驗。馬總統特別在致詞中比較了六十年來兩岸的走向與發展,他說:「台灣這一路走來,汗淚交織,走得艱辛,卻充滿自信。大陸這條路走得血淚斑斑,比台灣更曲折、更艱辛。」
因此,六十年後重溫古寧頭的場景,讓我們得見戰爭的殘忍與愚昧,所以紀念不是重現血淚交織的畫面,而是讓人們明白學習以慈悲化解仇恨、以寬容消弭對立、以雅量對待粗暴。
和平是一種過程,是向歷史謙卑學習的過程,這才是紀念古寧頭戰役最深層的意義。也是「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誓言的積極意義。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六十年前的慘痛讓人明白戰爭的殘忍,我們都不願意骨肉相殘、分崩離析的歷史悲劇重演,但是要撫平歷史傷痕,撫慰兩岸人民情感曾經受到的傷害,卻需要兩岸領導人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從對人民最有利的思維出發,擘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未來,引領國家、人民遠離戰爭的威脅,迎向民主自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