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改會拋出徵收能源環境稅的建議案後,各界紛紛指責政府沒有苦民所苦,竟然在景氣如此不好下,要開徵新稅,縱然偶爾有「我們也知道開徵能源稅是為了跟上全球節能減碳風潮」,說只要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不反對開徵,但骨子裡卻是反開徵。
吳揆看情況不對,第二天立刻滅火,表示除非景氣明顯復甦、庶民生活改善,否則不輕易開徵新稅或提高稅率。
吵了一天,我發現一個現象,幾乎所有批判開徵的論述,都是從「假設世界不會改變」的角度切入,今天我用了多少油電瓦斯,十年後我照樣用多少,因此,開徵能源稅是徒增人民負擔,根本不應該開徵,卻沒有人從是為了「推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來談。
日本的油電瓦斯費都高出台灣許多,而且是從上世紀七○年代石油危機後就是如此,面對高能源價格,日本人已改善器械的能源使用效能因應,曾有學者研究指出,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是台灣的三倍,也就是說,就算日本能源價格是台灣的兩倍,但使用效率優於三倍,其實能源價格反而比較低。
這才是開徵能源稅想要達成的目的,就如同反菸人士要求增加健康捐,提高售價壓低消費量,保障人民健康一樣,地球暖化日益惡化,如果不開徵能源稅壓低能源使用與浪費,迫使人們追求高效率的能源使用,則地球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人類將沒有未來。
加稅不容易在民主國家推動,誰都不想多繳錢給政府,只是開徵能源稅勢在必行,只是時間問題,北歐國家在上世紀九○年代就紛紛開徵,台灣是高耗能高汙染國家,人民平均能源使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兩倍,而且因縱容高耗能器械的存在,對生態和人民健康造成很大傷害。
舉例來說,每天一千多萬輛機車上路,其中有多少是老舊耗能機車?這些車輛排放的廢氣對生態與汙染,社會要為此付出的成本,恐怕比能源稅更高;其他像工廠使用高汙染高耗能的機器,排放廢水廢氣等,都必須改善。
我雖不反對開徵能源稅,但政府應該為民表率,例如要求台電先提高發電效率,降低電力輸送所造成的浪費,開放電廠民營化,並要求公務機關降低能源使用量等;另外,研議補貼政策,鼓勵企業與百姓全面更換節能機械、家電,立法禁止高耗能機械、家電。
能源稅不是一次到位的徵收,而是分十年,只要政府能拿出誠意,替人民創造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生活環境,並讓能源使用量減少,課徵能源稅的阻力才會減少。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