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渡無緣之人。」白馬寺大雄殿內一聯,寫透了金枝的心,三十年前她在法師引度下禮拜《法華經》,心中默許,這輩子一定要去一趟譯經聖地「白馬寺」,三十年後,她終於踏進寺門,那一刻烏絲已成白髮。
對許多捧過經書的人來說,肯定懂得金枝的心情。白馬寺坐落河南洛陽,原稱鴻臚寺,為漢朝接待外國賓客的官衙,「寺」就是官衙。
當時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高有六丈、背放毫光,自西天飛來,大臣傅毅稱之為「佛」。明帝派人前往天竺尋找,途中巧遇竺法蘭、迦攝摩騰二僧以白馬馱經及佛像,於是相邀返回,東來後暫住鴻臚寺,並譯出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
為紀念白馬馱經,開啟東土佛法,明帝將鴻臚寺改名「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寺院。
寺外有二匹相對而立的石馬,為宋代雕刻,寺內也有一匹石馬,外型勇壯,遊人卻任意坐騎古蹟拍照,古今相照,不勝唏噓。
為登寶殿,金枝手捧豔紅大牡丹只求供佛,她經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沿坡而上,殿殿相連。幾個殿堂法師因為沒供花規矩,怎麼都不讓她插上,金枝一念心轉在接引殿前懺悔、布施,一旁打坐的法師居然突然開眼,主動幫他插上,活脫脫的感應讓金枝紅了眼眶。
白馬寺奇聞還包括「馬寺鐘聲」」,山門兩側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塚,是二位高僧安息地,東墓石碑上刻有「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墓則刻「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的封號,為宋徽宗所追封。
墓旁各有鐘鼓二樓,鐘樓處懸掛「馬寺鐘聲」,據說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僧人杵擊大鐘,鐘聲響遍十里外,遠地的洛城老城鐘也會應聲而和,「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之譽不脛而走。
雖無緣聆聽白馬鐘聲,卻有幸一睹中國佛教初始地,莫不思起張繼的〈宿白馬寺詩〉:「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