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童年沒有任何懷念。」法國當代鋼琴家伊蓮‧葛莉茉,自述幼年即具有旺盛的精力,她不停地發問,總是愛做白日夢,既無法與周遭和諧相處,則生命「永遠像激流一樣氾濫兩岸」。
她把洋娃娃摔到牆上,踩扁了親人的好意。這樣「惡劣」的孩子,卻在樹林間找到攀爬和賽跑的藝術,在手指與彈珠之間體會出生命的閃亮節奏。那些耀眼如瑪瑙的乳色彈珠,彈動於指尖,時而力道強勁,時而輕巧細膩,猶如「陽光下令人迷炫的芭蕾舞!」
她總是渴望置身於別處,於是在大庭廣眾下將自己藏匿於冷眼旁觀的一角,和上帝玩著躲貓貓。這是個變調的音符!只有在投身大自然的時刻,葛莉茉才能感受到自我融入了巨大的和諧樂聲中。她是多麼喜愛那些蠻荒、放肆而充滿不馴服氣息的自然保護區。那並不是蜜蜂飛舞的金色合歡花園,而是「正午時分,四方襲來無情炙陽。紅鶴與野馬翻揚起鹽分和腐植土強烈的芳香,牠們自由自在,前者突然展翅飛起,後者突然甩起馬鬃奔騰……」
鋼琴家童年時期自由激奮的靈魂,像風中的馬、騰越的潮水和終日喧囂的蟬鳴。往後她將這股湧動的生命之泉,注入了鋼琴澎湃的樂音中,以果斷有力的觸鍵,奏出氣勢磅礡、結構嚴謹的樂章。那正是對她與生俱來的狂放熱力,釋出了熱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