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名嘴」在媒體政論節目不斷爆料,質疑高官和總統家眷操守問題,讓總統府和第一家庭甚為困擾,連帶使執政黨聲望跌落谷底,甚至可能引發民進黨籍立委亟欲和弊案疑雲畫清界限,以面對名額減半、愈來愈難選的立委選舉。
有鑑於黨形象遭前所未有的破壞,呂副總統跳出來倡議制定「清廉自律公約」,主張「黨內人士操守遭媒體或在野黨質疑者,應二十四小時內澄清;如果司法已介入偵辦,當事人更應該停職;而如果事證明確,就應該下台負責」,此言無異對以「清廉」自詡的忠貞民進黨員,是一記當頭棒喝,但是馬上有黨內人士表示,如果真的依呂副總統標準去做,恐怕總統府得唱空城計。
民進黨形象跌跌不休,和總統府與第一家庭的操守持續受質疑,絕對有連動關係。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黨政不分」,和官位、職位的「政治酬庸」,民進黨以清新改革形象,在二○○○年完成台灣歷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壯舉,但執政至今不過六年,執政者和總統府幕僚高官,紛紛傳出操守問題,甚至已達必須論罪科刑的嚴重地步,實在令人錯愕。
執政者必須接受民眾和媒體超高標準的檢視,本來就應該懂得自清自律,為民表率,如今不但腐敗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連執政黨內有識之士提出的「清廉自律公約」,都有人認為太過嚴苛,實在說不過去。
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不管已成為「全民公敵」或「貪污腐敗」代名詞的總統府,是否會受所謂「清廉自律公約」規範,都必須盡快勇於面對司法調查,以消除人民的質疑;至於「清廉自律公約」,最後恐怕還是會淪為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