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四十多歲任職於大學的男教授,從去年起老是頻尿且腰痠背痛,還摸到肚子有顆凸凸的東西,來院後診斷確定為多囊腎,開始積極洗腎;而且小他兩歲的弟弟,也在今年發病,成為腎友之一。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郭克林說,多囊腎是種常見的遺傳性疾病,目前知道第十六對染色體(PKD1)與第四對染色體(PKD2)基因變異造成,患者常等發病才曉得原來自己有這種基因。
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長滿大小不一的水泡,故又俗稱為「泡泡腎」。剛開始患者會感到腰腹部脹痛和血尿,拖久即會造成腎結石、腎發炎、腎衰竭、尿毒症等,最後就須洗腎或換腎;若水泡破裂引起感染症,死亡機率高。多囊腎的水泡也會長到肝臟和胰臟,此外,百分之十的病人易合併有腦動脈瘤和增加腦中風之機率。
郭克林表示,患有多囊腎的父母,下一代都約有一半的機率會被遺傳,然而患者多在三、四十歲以後才會出現症狀。年紀愈輕就被診斷出罹多囊腎,洗腎機率也比中年者高許多。
一旦知道自己為多囊腎患者,要注意血壓變化;在飲食上要採取少油、少鹽、低蛋白的方式,不要亂服用偏方或成藥;並且持續追蹤腎功能,避免惡化。
目前還沒有藥物能夠防止多囊腎的水泡生長,即使洗腎了還是會再長。若家族裡有人是多囊腎病患,建議最好全家人都去醫院做追蹤檢查,如果到了四十歲都還沒跡象顯現,則幾乎能判定是沒有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