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以「改變」一詞及其帶來的期望、願景,當選美國總統;而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探尋諾貝爾委員會的用意,亦有「期許」重於「成果」的意味,顯然諾貝爾委員會也在尋求「改變」。
和平獎的爭議並不少見,去年頒給芬蘭前總統阿提沙利,他於二○○○年卸任後,擔任聯合國和平特使,因推動科索伏獨立的貢獻而獲獎,然而科索伏的獨立並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引發喬治亞戰爭。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任前總統尼克森的安全顧問,為表彰他為結束越戰的貢獻,一九七三年獲和平獎。諷刺的是,兩年後越南就赤化了。
一九九○年代,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簽訂和平協定,一九九四年得到和平獎。結果,不但拉賓在隔年被以色列右派極端分子刺殺,以、巴至今戰火未歇。
諾貝爾和平獎過去著重「成果」,未必都是「完成式」,反而多是「進行式」。今年用努力、遠見和希望這類形容詞大讚歐巴馬,就像是回應歐巴馬競選口號「Yes, we can!」;而上述形容詞,明顯不是歐巴馬的「完成式」成就,而是現在、甚至未來的「進行式」。
但回顧歐巴馬上任八個多月來的表現,意外中其實也有其道理。歐巴馬上任第三天,就簽署第一道行政命令,下令在一年內關閉古巴關達那摩海軍基地的監獄。而前任的布希總統認為,關達那摩監獄在反恐作戰中扮演重要角色,事關美國安全,不能輕言關閉。但歐巴馬認為反恐與維護人權不衝突,為反恐而傷害美國國際形象,得不償失。
布希也認為,不能設定自伊拉克撤軍時間表,因為那無異向恐怖主義投降。但歐巴馬上任第三十七天,即宣布美軍將於二○一一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認為如此才能贏回盟邦信任。
上任未滿百天,歐巴馬又宣布放寬限制,讓古巴裔美國人可以返回古巴探親,匯錢給古巴親友,同時開放電信業到古巴經營業務。歐巴馬認為,圍堵無法降服古巴,開放才能促成古巴質變。
這些做法使美國與中南美洲的關係得到緩解,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公開表示,願與歐巴馬做朋友,並立即決定與美國恢復大使級關係。上述政策更使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長期以來的緊張,打開了一扇和平窗口。
歐巴馬上任後,對北韓及伊朗百般容忍,誓言用盡外交手段,促使兩國放棄研發核子武器,多少也使東西方世界露出和平共處的曙光,這更是歐巴馬在世界和平方面的貢獻。
然而,歐巴馬和前幾任總統一樣,在中東和平問題下足了工夫,但一無所成。美國正考慮是否增兵阿富汗,頒發和平獎的時機難免讓人感到諷刺。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表示,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是「期許」歐巴馬採取行動;諾貝爾委員會也大讚歐巴馬給人帶來「希望」,似乎刻意獎勵對和平「有心」,而非「有成就」的歐巴馬,顯然鼓勵意義多於實質意義。
歐巴馬的「成果」仍是「進行式」,有待歷史檢驗;會不會最後也摑了諾貝爾和平獎一巴掌,要看他是否只是「誇誇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