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愉快的事,但知道唱歌能用來觀察罕見疾病患者的病情是否惡化的人卻很少。罕見疾病基金會觀察到病友的需求,五年前成立了「罕見天籟合唱團」,至今擴大到北、中、南三團共二百名成員,由病友和親屬組成;他們把歌唱昇華,打破合唱團的傳統結構,堅持用歌唱撫慰病友的困境和不適,震撼了教學的老師,基金會副董事長曾敏傑說:「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力量。」
罕見疾病是弱勢中的弱勢,因為族群稀有,資訊、資源相對減少;醫學技術不足以救命,社會認知缺乏,藥物更加昂貴,種種原因使他們覺得自己很孤單,比起身心障礙者「生活的不便」,他們是「生命的難以延續」,因此,需要更多管道將心中的無奈吶喊出來,合唱團於是誕生。曾敏傑表示,唱歌是另一種復健,例如發音系統有礙的罕病者,唱歌能清楚得知惡化的程度。
俗稱「泡泡龍」的先天性表皮溶解水皰症,由於手指容易黏在一起,所以他們從小被鼓勵練習彈琴,強化手指運作。諸如此類,音樂對患者是有實際助益的。
而天籟合唱團所以讓指揮教師震撼,是團隊成員沒有年齡的分界,包含多元病症,且演唱時「不一定有人唱歌」,他們可能用眼神專注,或用身體打節拍。每逢公演,親屬會站在台上,隨時要安撫團員的「驚人之舉」,例如亂走動等。
曾敏傑說:「合唱團成立的目的不在表演,是為了讓病友走出來。每次團練都是一次友情的凝聚,同時舒緩家庭照顧產生的壓力。」社會逐漸傾向邀請這樣的團隊去表演,表演無關好壞,只要他們能站上舞台,隨著音樂「嗯嗯、啊啊」,本身的存在就會鼓舞人心。
有一位病友的父親看到孩子積極團練,感觸良多,於是創作《你是阮的活菩薩》這首歌,無形中也釋放了家人的沉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