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可降低腸胃疾病發生。蘇健忠攝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約30多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約占世界人口總數一半,由於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有密切關係,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第一類致癌原。
因此多年來,各國科學家都在找尋可消滅幽門桿菌的方法,台灣也不例外。像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林俊宏與研究團隊就在日前發表突破性成果,找到幽門桿菌與「岩藻醣水解酶」間有趣的互動關係,不但讓胃疾研究邁向新里程碑,更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林俊宏表示,目前國內醫學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的胃疾感染,主要是採取透過2到3種抗生素以及質子泵抑制劑的治療方式。然而,許多抗生素吃進胃裡後,其療效卻常常因為受到人體胃酸的分泌而破壞、導致成效打折扣。以台灣來說,國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機率約為50%,其中有15%到20%會引發胃潰瘍等腸胃疾病,1%到2%會漸漸演變為胃癌。
研究成果領先全球
為了找出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方法,林俊宏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玉如共同組成研究團隊。結果發現,當人類胃部表皮細胞(也就是宿主細胞)受到外來細菌感染的刺激時,分泌出特定的「岩藻醣水解酶」來影響細菌的附著、生長。林俊宏說,這個過程廣義來說可以算是人體的免疫力,會自動抵禦外敵的入侵,做為人體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策略。
什麼是「岩藻醣水解酶」呢?林俊宏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催化醣類水解酵素。他表示,雖然胃部表皮細胞,會自己分泌出特定的「岩藻醣水解酶」來破壞幽門桿菌的附著;但研究團隊也發現「岩藻醣水解酶」的水解作用產物「岩藻醣」(一種單醣),也替幽門螺旋桿菌提供存活下來的生長養分,反而成為幽門桿菌的營養來源,研究進一步發現,當幽門桿菌有了「岩藻醣」的庇護後,病原菌就如同穿上有防衛功能的「金縷衣」般,不但可以增強對胃部宿主細胞的附著能力,甚至可偽裝成為人類胃壁細胞,藉此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
林俊宏表示,細菌就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會為了生存下來而想盡辦法,而聰明的幽門桿菌就透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將阻力化為助力,而這也讓幽門桿菌成為醫學專家眼中難纏的細菌。
後續可望進入動物實驗
不過,也正因為發現了幽門桿菌與「岩藻醣水解酶」間有趣的微妙關係,讓研究團隊反而從中找到了可以治幽門桿菌的「罩門」。林俊宏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合成出可以抑制岩藻醣水解酶的試劑,抑制岩藻醣水解酶不要產生岩藻醣,斬斷幽門桿菌的營養來源,提高療效,接下來可望進入動物與人體實驗。若順利的話,將可為腸胃疾病治療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