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水災後,台灣正努力從災難的陰影走出來,這個時候我們總是不免對台灣人的韌性感動不已,但是一方面我們也不免擔心台灣山區的超限使用,若無法停止,將使災難再度上演。
本來災難是一種反省的機會,如同煩惱生出菩提一般,否則人的受苦將變得毫無意義,於是我想起十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蔓延到英國的時候所發生的故事:
當時的倫敦,是上流社會人士薈萃的地方,豪宅林立,但是在疾病快速傳染的時候,貴族富豪紛紛到鄉間避難,把豪宅交付奴僕看守,這些僕人本來就無處可逃,避無所避,只好在倫敦等待死神的召喚。當然還有少數的富豪是帶著僕人一起逃難的,可見在災難來臨時,善人還是一樣行善。黑死病很快從都市傳到鄉村,一個住在依恩村的布商不慎從倫敦感染了鼠疫,而且把病帶回村子,這個時候勇敢的村長召集了村民,決定封村,以免黑死病再傳播到其它的村落,結果三百五十九位村民都同意了村長的決定,這場瘟疫下來依恩村共死了兩百九十人,一直到現在,英國人仍然感念依恩村民的善行,當時的歐洲社會對瘟疫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對付的方法,但是在面對死亡當前的一無所懼,卻令人動容。
現在我們回頭看當時歐洲的幾個大都市,倫敦或巴黎雖然人口很多,但是公共衛生很差,污水糞便在路上橫流,這也是鼠疫的溫床,很幸運的是一場大火把倫敦燒了,卻也意外的燒停了瘟疫,人類才知道火是克制瘟疫的良方,倫敦後來重建了,這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倫敦,而且英國人開始認識公共衛生的重要,如果不是那場瘟疫,可能不會有一場大火,更不會有現在的倫敦吧!
倫敦的重生或許有幾分是運氣,但是歐洲的瘟疫下來,英國相對的比歐陸死亡更少,卻也不得不感謝像依恩村村民這樣的善良不懼死亡的人們,他們沒有因為面對死神生出恐懼,而群聚教堂祈禱,他們更知道寧願自己死,也不願把病傳給別人,這是人性中最偉大的情操。
災難也會帶來好處,這是所謂的人生中福禍難料的道理,但是也必須看看人們從災難中學到什麼?這場學習之旅才是災區要重建的開始。
(本專欄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