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協助幼兒就學、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政府每學期都會發放五千元的「幼教券」,但這樣的政策在教育學者眼中卻是效果不彰,在缺乏「排富條款」的情況下,對於真正經濟弱勢的家庭來說,依舊還是讀不起一個月學費動輒上萬元的「貴族」幼稚園。
重建教育連線與台灣省教育會昨天舉行教改總體檢每月一報記者會,會中針對政府發放「幼教券」的政策提出抨擊,表示在「雨露均霑」的發放標準下,無論是窮家庭還是富家庭都能獲得幼教券,不但讓教育資源無法妥善被運用,更無法改善幼兒的受教問題。
重建教育連線表示,一學期五千元對於經濟優渥的家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對營養午餐費繳不出來的弱勢家庭而言可能是一筆不小數目,然而儘管有了補助卻還是讀不起幼稚園,因為每個月就要兩萬元的私立幼稚園,對這些家長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很多經濟不好的家長乾脆不讓孩子接受幼兒教育。也讓原本立意良好的補助政策,到頭來卻反而沒讓弱勢家庭因此而受惠,政府應該要好好思考,到底這項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幼兒教育長年發展下來,已經變成財團以商業手法操作的教育市場,一學期要好幾萬元的私立幼稚園學費,不但讓經濟弱勢的孩子不敢讀,也讀不起,在擠不進公立幼稚園的窘況下,家長只能無奈地選擇放棄讓孩子進幼稚園。
重建教育連線表示,如何讓窮孩子也能讀得起幼稚園,已成了幼兒教育的當務之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類似「排富條款」的補助政策,政府當局應該多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重新檢討擬定適合的幼兒券發放標準,才能讓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