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白皙的陳廬一,讓初識者很難把「精明幹練的生意人」、「台商協會副會長」等頭銜,和他聯結在一起;聽過他的神州夢及圓夢過程後,就可理解他為何能創下種種傲人紀錄了!
二十四歲那一年,陳廬一揣著台幣八萬元到中國創業,靠著大學時期的所學和打工經驗,從機械業起家,短短五年時間就成為中國最大的塑膠瓶罐吹塑機製造商,再用十年時間晉升為全球最大廠商,也讓華王集團迅速擴增為擁有三十多家公司的企業體。
陳廬一能以吹塑機快速打造企業王國,依恃的當然不是運氣,而是自少年時期就開始積累的實力。早在台南二中的求學階段,他就已是擁有十多項專利的發明人,代表作品包括不用穿線的針、可以數倍增力的扳手,以及不會長青苔的水管等,有無中生有的「發明」、也有改良既有產品的「新型」專利,反映出陳廬一留意生活、細心觀察、用心發明的特質。
除了喜愛動腦研發產品,他也早就領悟擷取他人經驗、知識,長自己智慧的好處,因而在推銷專利產品,有機會接觸企業負責人時,盡力向商場前輩請教,無論是企業經營和管理理念,或是成本計算的要訣,他都認真聆聽和吸收。因此也有朋友指他「不好爭辯,卻總是把他人言語中有用的東西,裝進自己的『荷包』裡」。
極度強調「格局」,陳廬一的神州夢展現了他不凡的格局、視野;從高中到大學的死黨,也是創業夥伴的華王集團總經理李哲平是見證人。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旅遊活動中,李哲平和其他同學閒扯著戀愛、兵役等種種話題時,陳廬一決斷地下了定論,「我們以後的舞台在大陸;在台灣,我們沒有任何機會!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認真考慮這件事。」而當時,兩岸之間仍處敵對狀態,連開放探親都仍處未可知狀態。
一九八七年大陸開放探親,隔年退伍的陳廬一,一步出部隊就積極爭取護送老兵返鄉探親的工作,藉著一趟趟的旅程,一省省的遊歷、考察,他終於把腦海中的地圖和真實景況做了結合,也尋找到市場切入點。
終於等到行動時機,一九九一年在上海落腳,次年就成立奠定今日企業基礎的塑膠機械公司,開啟飛躍向前的企業經營之路,陳廬一也開始思索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在中國歷兩千六百多年不墜的佛教,讓他有所領悟,為了追求經營企業乃至面對人生的智慧,他在一九九四年安排了一趟西藏行程,並如願帶著「利他」和「靜思」兩帖修福增慧的靈方返回。
以利他為經營目標,和同業的合作多於競爭,「修福增慧」的信念,不僅創造了陳廬一獨特的企業主風格,也被導入華王集團的企業文化中,除了以各種規範手冊協助福慧論能內化於員工心中,集團並闢設佛堂,規定每一員工每天都得進行十五分鐘的靜思修慧,俱成為中國企業難得一見的情景。
在中國圓了創業的夢,十多年來,陳廬一無時或忘台灣的鄉親,先後贊助創辦了大陸投資創業網vvv.china.com、台商機械工業園區、上海台胞就醫定點醫院、台商廟會等,確實履踐利己利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