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會老,總有一天都得面臨獨自面對餘生的時刻,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陸新華攝
生命旅程愈長,愈有可能只剩自己獨自走下去。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所以,不該只把重心放在「家人」身上,而是要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
單身等於孤單,台灣選擇「寧願不快樂婚姻、也不要單身過日子」的比例竟居全球之冠,其中,既害怕孤苦伶丁,對養老經濟又束手無策者,高達三成的中高齡毫無規畫。
安享退休品質
「當你發現有老花眼,就要為退休生活開始做準備。」這句金融界流行的話,乍聽之下言之成理,但再細細思量,也頗有破綻。
精神健康基金會會務委員,心理學家鄧惠文說,等到有老花眼,為時已晚,不論物質或精神都要提早準備,否則到了中老年已力不從心,由台灣藍白領勞工靠社會保險獲得的「所得替代率」,並不足以因應自己的退休生活。
她觀察到,以台灣適用的勞基法來看,上班族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時,假設月薪達十萬元;但他退休後,從六十五歲開始,每月可領取勞保年金,估算約四萬出頭,這筆錢的「所得替代率」只有百分之卅九左右。
換句話說,透過社會保險,大部分台灣的退休族都不夠用,比照國際的七成標準,還有三成要靠自己補足,才能過自己要的退休生活。
究竟多少錢才老來不愁呢?就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標準來看,民眾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若能達到退休前薪資水準的七成(例如退休前每月薪資十萬元、退休後每月可領到七萬元),才能安享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就怕老後孤苦伶仃
日本資深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一生未婚獨居,「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她帶著這理論,九月中旬來台灣參加婦女新知的座談會即指出,在女性平均壽命八十五‧五歲的長壽國家日本,當個「快樂寡婦」的條件,就是身強體壯、有錢有閒,並且能擁有自己專屬的空間,但除了這些實際需求,她也提醒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興趣,並善用網路、手機等科技拓展人際關係。
作家劉黎兒也認為,已婚的女人到頭來還是會變成一個人,現代社會早已不是人人都必須結婚的「皆婚社會」,女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成熟的女人享有自由的獨處時間,可以單獨花用的錢較多,享受華服美食,也可以隨時出門旅行,比一頭栽進家庭的已婚女人,瀟灑自在而且優雅多了。
「但女人一個人更要擔心老後問題,雖然不需依賴男人守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後孤苦伶仃,沒伴又貧病交迫。」她說,每個人都需要確實做些準備,最好,馬上開始。